莆田新闻|莆田政务|莆田舆情|本网原创|福建日报看莆田|莆田视频|健康生活|妈祖之光|天下莆商|美丽莆田
您所在的位置:东南网 > 部门动态 > 全面推行河长制 > 水经济水文化 > 正文

海头水库:安澜碧水泽乡村

2020-11-11 11:52  蒲泉 来源:东南网  责任编辑:林静   我来说两句
分享到:

海头水库(蒲泉/图)

天朗气清,碧空如洗。山青水绿,空气清新。

在秋日暖阳的映照下,地处东海镇利角村海头溪中上游的海头水库,如一颗璀璨的翡翠镶嵌在青蛙山和凤谷山之间。

沿着坝体台阶攀登,到达坝顶,微风徐徐,一阵清爽。放眼水面,波光粼粼,静影沉璧。远眺湄洲湾海域,红瓦白墙,鳞次节枇,处处凸显美丽乡村景致,宛如画卷。

今天,安澜的海头水库,却有着一段难以忘怀的历史。

上个世纪50年代,东海镇利角、大埔、东沙等村群众以井水作为生活用水。若遇上天大旱,地下水水位下降,提一桶井水需费好多力气。尽管当时人们想在支架挂上自制的简易滑轮来取井水,但是支架的不安全因素仍许在,甚至出现木头砸死人的现象。于是,用水难成为困扰生产生活的首要问题,导致许多农田无法得到灌溉。也就是说,这些乡村的农业生产几乎处于停滞状态。

如何改变当时的生产生活窘况?东沙、大埔、海头3个乡的群众认为,要改变自身落后的面貌,必须彻底解决用水难题。1955年,3个乡的支部书记一致同意:决定在血口修建一座大坝,培育水源。1955年12月,海头水库正式动工兴建。整个工程按3个乡轮流上阵,一天一个小组参与施工。在工地上,干群们操起裤腿,挽起长袖,肩挑萝筐、谷箕,不停地从坝址上深挖沙石。尽管是冬季,大伙也汗流狭背。年青的小伙子,挑两筐足足有200多斤重的土,可走起路来还是一阵风。妇女们也不甘示弱,她们也挑着装满土石的畚箕穿梭在人群中。为能让乡亲们早日种上庄稼、农田能得到灌溉,他们鼓足干劲,奋力拼搏。不久,清基工程顺利完成,进入大坝的具体施工阶段。

然而,大坝主体工程所需的条石正是3个乡所缺少的重要材料之一。怎么办呢?乡村干部中有人想到不远处隔着浅海相望的东庄石料丰富,认为只有派船到那里去运石,才能解决工程所需的材料。于是,3个乡分别选拔一些船员前往东庄,用船只把买来的条石运回东洋码头,然后再发动群众去扛。虽然条石很重,且离坝头有1.5公里远,但这无法动摇群众的意志和决心。他加用麻绳、木棒,两人合扛一块,或四人合扛一块,像蚂蚁搬家一样,渐渐渐地搬回了主体工程所需的条石。民工们战天斗地的精神,在物质严重匮乏的年代,根本得不到物质的奖励,多数只是口头上或广播中的表扬。尽管如此,如果有人得到一张奖状,那么准会高兴地拼命干活,因为这毕竟是一种荣誉。另一方面,因为坝址离3个乡还有一段距离,所以民工们为了节约时间,中午没有回家就在工地用餐。他们没有任何的怨言,只有默默无闻地工作。从拦河坝,放水系统到溢洪道等组成部分的施工,他们以勤劳的双手、挺立的臂膀在工地上奔波劳作。

1960年以后,海头水库陆续进行配套工程的设计、施工,如干渠、支渠、渡槽等项目的建设。左干渠总长1.6公里,右干渠0.76公里,其中渡槽11座,支渠共四条,总长8.95公里。经三次续建,海头水库于1961年1月峻工。坝高1.8米,总库容61万立方米。灌溉面积4151亩,东沙、大捕、海头、利角、东洋5个村受益,共投22.9万个工日,投资9.58万元,是一座以农业灌溉、生活供水为主,兼有防洪等综合利用功能的小(一)型水库,为城厢辖区内最早兴建的现代水利工程。

1964年后经安全校核后,海头水库将溢洪道溢流堰从自由溢改为3孔闸门控制。1977年3月,将闸墙及闸墩增高1.3米,闸门高度达3.84米。1990年12月至1991年3月,水库削坡、设置排水沟,并在出水渠末端建立导流墙。

1996年11月,原灵川镇在利角村海头水库建成海头自来水厂,日供水3000吨,让其周边6个村民群众及工厂企业万余员工喝上清甜的自来水,缺水的问题从此一去不复返了。因此,水库亦被列为一级饮水源加以保护管理。

今年春,利角村充分利用水库坝外一块空地,建造“口袋公园”,配置篮球运动场、“六角亭”。过去是个杂草丛生偏僻地方,如今变成了群众休闲、晨练的好去处。据介绍,“这里有山有水、有花有草,是个天然氧吧,来这里打太极拳、跳广场舞成了不少的年青人和老年人越来越多。”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经除险加固,全面加强生态涵养,海头水库确保了群众生活和农田用水灌溉,已然成为群众的“幸福之源”。(蒲泉)

相关阅读:

打印 | 收藏 | 发给好友 【字号
心情版
相关评论
关于我们 | 广告服务 | 网站地图 | 网站公告
国新办发函[2001]232号 闽ICP备案号(闽ICP备05022042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编号:35120170001 网络文化经营许可证 闽网文〔2019〕3630-217号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移动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证号:1310572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闽)字第085号
网络出版服务许可证 (署)网出证(闽)字第018号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 闽B2-20100029 互联网药品信息服务(闽)-经营性-2015-0001
福建日报报业集团拥有东南网采编人员所创作作品之版权,未经报业集团书面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他方式使用和传播
职业道德监督、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591-87095403(工作日9:00-12:00、15:00-18:00) 举报邮箱:jubao@fjsen.com 福建省新闻道德委举报电话:0591-872753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