莆田新闻|莆田政务|莆田舆情|本网原创|福建日报看莆田|莆田视频|健康生活|妈祖之光|天下莆商|美丽莆田
您所在的位置:东南网 > 莆田新闻 > 荔城区 > 正文

莆田北高镇竹庄村:“六桂堂”里谱新篇

2021-06-30 15:56   来源:东南网  责任编辑:林静   我来说两句
分享到:

东南网莆田6月30日讯  竹庄,古称“竹啸翁庄”。是荔城区北高镇的一个美丽村落,岁月不居,节时如流,千百年来竹庄以她从容不迫的步履走过了奔腾不息的风雨春秋,诉说着悠悠传奇的千年文明。

闻名遐迩的竹庄村位于东海之滨,台湾海峡西岸,庄前有九曲溪环绕,村后有兴化湾环抱,东连303后海,西望五侯山。村内屋舍依水而建、道路宽阔笔直、田野星罗棋布,现在,在这片2.7平方公里的土地上,有1426户、8344位村民在这里安居乐业。

历史是一条奔流不息、五彩缤纷的河流,流不尽的是人们的回忆与向往。竹庄村是探花故里与世界六桂文化的祖地,是莆田文献名邦海滨邹鲁文明的发祥地之一,文化积淀深厚。唐末五代、京兆翁氏35世祖何公随父入闽,卜居莆田兴福里竹啸庄(也就是现在的北高镇竹庄村),传至39代乾度公,官拜闽国补阙郎中,生有六子,翁乾度堂叔翁承赞是闽国王审知朝中宰相。五代后晋太祖天福年间,翁乾度为避国乱,携眷归隐莆田竹啸庄,并将六子依次改为洪、江、翁、方、龚、汪六姓,翁氏六桂分姓由此而来。“六桂堂”是一个十分著名的堂号,有着千年文脉的传承,“六桂流芳”美名远扬,闽国先辈翁承赞倡设“四门学”,发展福建教育,俗称“探花流芳”。

一方水土养一方人,一方人爱一方水土。一心向学、吃苦耐劳、行善积德、善作善成正是竹庄人世世代代的精神传承,文明浸润乡土,文化滋养乡情,他们聚族而居,并肩一道,有感故乡养育之恩,在建设美丽竹庄的路上昂首阔步,一路前行。

近年来,竹庄村依靠自然条件,大力发展果树种植业,成片开发龙眼、枇杷果树等,并分发挥六桂发源地的优势,传承先贤文化,振兴乡村,造福民生。竹庄村按照“公益性、便利性”要求,从构建现代化公共文化设施入手,加大文化民生工程投入,扎实推进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邀请专业设计,搭建戏台,规划建设回廊、人工湖、幸福院、神峰文化广场、村民休闲文化公园等,让村民更大程度享受到文化繁荣发展带来的新变化。文化振兴硬件是基础,它对全面振兴乡村,推进乡村道德文化建设,构建乡村和谐文化起到了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它正在改变着竹庄内在,改变着村民思想,塑造着更加文明的乡风。

在推进文化建设的同时,竹庄村加快村庄基础设施建设步伐,成为推动乡村振兴战略有效实施的一个镜头。竹庄村汇聚社会各方力量,大力实施交通、扶贫、文化等相关项目,成立振兴乡村筹建委员会,乡贤和村民热心捐资,确保跨村道路项目顺利实施,改善村民出行难问题,促进当地经济发展,同时投资修建登山步道及一个1200平方米的停车场。

盛夏时节,竹庄的美丽景色,处处呈现生机和活力,村里道路干净整洁,溪水清澈,绿树环抱,崇善敬老蔚然成风。傍晚时分的神峰文化广场上,村民们或弹奏十音八乐,或喝茶聊天,或锻炼身体,或读书看报,脸上洋溢着幸福的笑容,这座古老而现代的村庄,焕发出独特的韵味和温情。殊不知,竹庄村也是革命老区村,峥嵘岁月印记了这座村曾经的烽火年代,如今一幅幅美丽的情景图,记录并见证着竹庄这座革命老区村旧貌换新颜的“蜕变”之路。(荔城区融媒体中心 供稿/图)

相关阅读:

打印 | 收藏 | 发给好友 【字号
心情版
相关评论
关于我们 | 广告服务 | 网站地图 | 网站公告
国新办发函[2001]232号 闽ICP备案号(闽ICP备05022042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编号:35120170001 网络文化经营许可证 闽网文〔2019〕3630-217号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移动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证号:1310572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闽)字第085号
网络出版服务许可证 (署)网出证(闽)字第018号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 闽B2-20100029 互联网药品信息服务(闽)-经营性-2015-0001
福建日报报业集团拥有东南网采编人员所创作作品之版权,未经报业集团书面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他方式使用和传播
职业道德监督、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591-87095403(工作日9:00-12:00、15:00-18:00) 举报邮箱:jubao@fjsen.com 福建省新闻道德委举报电话:0591-872753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