莆田新闻|莆田政务|莆田舆情|本网原创|福建日报看莆田|莆田视频|健康生活|妈祖之光|天下莆商|美丽莆田
您所在的位置:东南网 > 木兰溪蝶变 > 正文

从“水患之河”到“最美家乡河” 莆田木兰溪用25年做了什么?

2024-12-27 18:25  林盈 来源:人民网  责任编辑:金晶晶   我来说两句
分享到:

从逢雨必淹、逢洪必涝,到安然抵御“杜苏芮”等强台风考验;从人人谈之色变的“水患之河”,转变为“全国十大最美家乡河”;从黑臭水体屡治不绝,到国省控断面优良水质比例连续两年达100%……25年来,福建莆田木兰溪的治理让这座城市蜕变。

在木兰溪治理25周年之际,莆田市召开新闻发布会,通报木兰溪综合治理有关情况。

发布会现场。莆田市委宣传部供图

发布会现场。莆田市委宣传部供图

发自深山、独流入海,莆田的“母亲河”木兰溪造就了兴化平原沃野千里,却也“喜怒无常”,常有洪水肆虐。直到20世纪末,莆田仍是全省唯一“洪水不设防”的设区市。根治水患,是世代莆田人民的夙愿。

1999年,木兰溪下游防洪工程建设拉开序幕,莆田人根治水患的千年企望一步步走向现实。

25年来,莆田通过实施防洪工程建设、河道疏浚联通、水库除险保安、涵闸改造升级等一系列综合措施,累计治理河长89.7公里,彻底结束了“洪水不设防”的历史。注重上下游、左右岸、干支流协同,木兰溪源头森林覆盖率已达97.13%,入海口1430亩红树林生机盎然。2023年,台风“杜苏芮”带来突破福建历史纪录的日降雨量,但木兰溪水系滞洪调蓄、堤坝抵御洪峰,实现了良好的防洪效果。

“老百姓对木兰溪,由过去‘怕和恨’变成现在‘亲和爱’。”莆田市委书记付朝阳在发布会上表示,以水定地、保安固基,绘就“水利地丰”的现实图景,也让百姓生活越来越好。

曾经洪水不断的木兰溪河岸如今已成居民休闲上选。人民网记者 林盈摄

木兰溪河岸如今已成居民休闲之选。人民网记者 林盈 摄

水兴业旺,25年间,沿溪两岸的水患洼地早已成为产业沃土。13条重点产业链强核提质、链链相促,莆田地区生产总值从1999年的164.51亿元增加到2023年的3070.73亿元,连跨3个千亿级台阶。

铭记“水患”之苦的莆田,将“绿色”化为自身发展之底色。25年来,逢雨必淹、逢洪必涝的沿溪两岸焕然一新,城市建成区面积由1999年的28平方公里扩大到2023年的160.85平方公里,城市中的现代农村、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城市在溪畔悄然崛起。

在公园城市理念引导下,绶溪、泗华等陆续建成的城中公园成为打卡好去处,以水上巴士为“金钥匙”激活生态绿心价值,莆阳福道串联公园绿带、街村水景,建成区绿地率40.96%、绿化覆盖率45.62%、均居全省第二,荔林葱郁、白鹭翔空成为家门口的“诗和远方”。水脉连着文脉,兴化府古街、萝苜田老巷留住乡愁,自然生态与非遗文态让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全国文明城市交相辉映。

莆田城市绿心,繁华之中绿意盎然。人民网记者 林盈摄

莆田城市绿心,繁华之中绿意盎然。人民网记者 林盈 摄

秉持变害为利、造福人民的初心,莆田推进“三大惠民工程”,使木兰溪流域国省控断面优良水质比例连续两年达100%、创下历史最好水平,近五年空气优良天数比例保持95%以上,老百姓环境获得感增强。

今年,木兰溪入选了全国首批幸福河湖优秀案例,莆田的生态文明建设也迈上了新的起点。以木兰溪综合治理为总抓手,莆田正加快建设绿色高质量发展先行市。

莆田市市长戴龙成表示,下一步将在木兰溪流域开展流域上游山区水源涵养和重要水源地保护、中游面源污染整治行动、下游生态修复工程,争创木兰溪源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推进湄洲岛岛岸一体融合发展,深化海洋生态保护修复工程,建设生态零碳岛;完成入河排污口整治、东圳库区生态修复和水污染防治工程。

绿色经济方面,将健全由市领导、部门、县区、驻外机构、民企、国企组成的招商引资体系;出台园区改革创新强化招商20条,推动人财物向园区倾斜,将在明年投用小微产业园6个,新建标准化厂房50万平方米,盘活低效用地1500亩、闲置厂房30万平方米;计划于2025年实现100个重点项目开工、100个重点项目竣工,年度投资超1000亿元。

相关阅读:

打印 | 收藏 | 发给好友 【字号
心情版
相关评论

关于东南网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本网·律师严正声明 - 友情链接 - 网上订报 - 给我留言 - 投稿邮箱 - 版权所有 - 人才招聘
Copyright 2008-2010 fjnet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国新办发函[2001]232号 闽ICP备案号(闽ICP备05022042号)
东南网授权法律顾问 北京市中银律师事务所福州分所 许水清 律师 电话:13809520738
本站职业道德监督电话:0594-2535366 全国非法网络公关工商部门举报电话:010-88650507(白天),010-68022771(夜间)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闽)字第085号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 闽B2-20100029 互联网出版许可证 新出网证(闽)字12号
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 许可证号:1310572 《中国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自律公约》

主办:福建日报报业集团 未经许可不得建立镜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