莆田新闻|莆田政务|莆田舆情|本网原创|福建日报看莆田|莆田视频|健康生活|妈祖之光|天下莆商|美丽莆田
您所在的位置:东南网 > 本网原创 > 正文

青黛染就民族团结与生态之美 莆田学院学子以科研实践赋能非遗传承

2025-03-13 11:47  温林凤 王弘烨 李尤 来源:东南网  责任编辑:金晶晶   我来说两句
分享到:

图为老师指导制作扎染方法。王弘烨 摄

东南网莆田3月13日讯(通讯员 温林凤 王弘烨 李尤)3月11日,春风和煦,莆田学院学园校区社区大榕树下,一场别开生面的“生态美育进社区之从植物到非遗”扎染活动正如火如荼地进行。本次活动由莆田学院环境与生物学院团委与“木兰薪火”大学生生态文明教育辅导员工作室联合主办,吸引了包括汉族、畲族、回族等24名师生参与,通过非遗扎染体验与科研实践结合,架起生态保护、民族文化与青年创新的桥梁。

活动邀请黛乡印染工作室的扎染手艺人黄碧红来到现场,通过教授扎染技术,将生态理念与非遗传承巧妙融合,为大学生们上一堂“生态+非遗”实践课。

活动现场,凤达楼栋学子三五成群地围坐在工作台旁,桌上摆满了各式各样的植物染料、布料、绳线和工具。黄碧红身着传统服饰,手持一束束五彩斑斓的植物染料,站在一方小桌旁,认真地向大学生们讲解了扎染的制作过程,从选材、设计、捆扎、染色到拆线,每一步都充满了匠心与创意。她一边示范一边讲解:“选材最讲究,布料要选用天然纤维,染料要选用纯植物提取物,才能保证染出的色彩自然、环保。”

图为老师讲述非遗扎染历史。王弘烨 摄

在非遗传承人黄碧红的指导下,师生们以科研团队培育的青黛为染料体验扎染技艺。“扎染的‘偶然性’让我联想到家乡的彩墨绘画,不同文化的碰撞特别奇妙!”她兴奋地说道。学园中区社区凤达A#-B#楼栋党支部副书记陈晓雯表示:“青黛的蓝是跨越民族的共同审美语言。这场活动既是生态美育课,也是民族文化交融的实践平台。”

“木兰薪火”大学生生态文明教育辅导员工作室负责人吴佳凡指出,此次活动是学院推动生态文明教育与民族团结进步教育深度融合的创新尝试,未来,学院将持续打造“生态美育”品牌,并联动各民族学生开展传统植物染料文化调研,让绿色发展与民族团结在非遗传承中同频共振。

相关阅读:

打印 | 收藏 | 发给好友 【字号
心情版
相关评论
关于我们 | 广告服务 | 网站地图 | 网站公告
国新办发函[2001]232号 闽ICP备案号(闽ICP备05022042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编号:35120170001 网络文化经营许可证 闽网文〔2019〕3630-217号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移动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证号:1310572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闽)字第085号
网络出版服务许可证 (署)网出证(闽)字第018号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 闽B2-20100029 互联网药品信息服务(闽)-经营性-2015-0001
福建日报报业集团拥有东南网采编人员所创作作品之版权,未经报业集团书面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他方式使用和传播
职业道德监督、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591-87095403(工作日9:00-12:00、15:00-18:00) 举报邮箱:jubao@fjsen.com 福建省新闻道德委举报电话:0591-872753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