莆田新闻|莆田政务|莆田舆情|本网原创|福建日报看莆田|莆田视频|健康生活|妈祖之光|天下莆商|美丽莆田
您所在的位置:东南网 > 本网原创 > 正文

厦门大学调研团队开展莆田非遗传承与文旅发展新途径专项调研

2025-04-18 16:48   来源:东南网  责任编辑:金晶晶   我来说两句
分享到:

东南网莆田4月18日讯 为探寻非遗活态传承与文旅经济融合发展路径,近日,厦门大学学生调研团队对莆田春节元宵民俗文化展开专项调研,通过线上访谈非遗传承人、民俗专家、文旅从业者及国际友人等,系统了解和梳理莆田元宵非遗保护的现状和经验以及产业创新的相关实践。

团队调研发现,莆田以“一村一习俗”的民俗叙事构建文化识别体系,将越来越多现代化的理念、技术融入民俗展演:“菜头灯”非遗传承人吴金国将“金蛇献瑞”融入制作;打铁花传承表演团队引入风火轮、火壶表演等新项目带给现场观众一场升级版的“铁花”盛宴……这种保持创新的势头有效破解市场难题,使民俗拥有更鲜活的生命力。

在文旅融合方面,莆田形成了政府引导、社区参与、市场驱动的联合模式。绶溪公园常态化展演、兴化古街非遗体验馆等场景,推动民俗从节庆仪式转化为可持续文旅产品。莆田三迪希尔顿逸林酒店将非遗元素融入客房设计,湄洲岛《缘起湄洲》实景演艺带动非遗项目集合发展,文旅产业链综合效益显著。数据显示,2025年春节期间莆田接待游客数同比增长18.3%、过夜游客数同比增长45.6%、游客旅游花费同比增长22.6%,实现文化传承与经济发展的双向奔赴。

媒体赋能成为非遗传播破圈关键。非遗宣传形成了新媒体传播矩阵,各类优质短视频博主参与内容创作,非遗短视频播放量超千万次。通过文化纽带加强地域交流和国际对话,真正让千年民俗焕发时代生机。

此次调研揭示了非遗保护需在守正创新中寻找平衡点。既要保持摆棕轿、红团制作等民俗的原真性,又需通过产业构建、文创开发拓宽传承发展路径。正如民俗专家陈祖芬所言,非遗产业化应坚守文化内核,用现代语言创新地、智慧地诠释传统文化。莆田实践为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提供了鲜活样本,其经验对于推动乡村振兴、增强文化自信具有重要借鉴价值。

当前,莆田非遗保护已从单一项目保护转向文化生态整体性保护,非遗项目的产业化前景彰显了文化遗产在乡村振兴和经济发展中的精神引领作用和物质支撑作用。(厦门大学杨郑祯调研团队 供稿)

相关阅读:

打印 | 收藏 | 发给好友 【字号
心情版
相关评论

关于东南网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本网·律师严正声明 - 友情链接 - 网上订报 - 给我留言 - 投稿邮箱 - 版权所有 - 人才招聘
Copyright 2008-2010 fjnet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国新办发函[2001]232号 闽ICP备案号(闽ICP备05022042号)
东南网授权法律顾问 北京市中银律师事务所福州分所 许水清 律师 电话:13809520738
本站职业道德监督电话:0594-2535366 全国非法网络公关工商部门举报电话:010-88650507(白天),010-68022771(夜间)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闽)字第085号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 闽B2-20100029 互联网出版许可证 新出网证(闽)字12号
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 许可证号:1310572 《中国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自律公约》

主办:福建日报报业集团 未经许可不得建立镜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