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您所在的位置:东南网 > 本网原创 > 正文 |
2025-08-19 18:44 曾家豪 李鹏 黄鑫 来源:东南网 责任编辑:金晶晶 我来说两句 |
分享到:
|
无人机视角下东圳水库水面绿藻化爆发程度。林榕城 摄 东南网莆田8月19日讯(通讯员 曾家豪 李鹏 黄鑫)无人机沿着东圳水库坝体自动飞行,高清画面实时回传;村民老林点开手机APP,水费、用水量、漏水预警一目了然……在莆田市水务集团监控中心和水乡华亭镇,莆田学院“守圳清霖”实践队的科技治水方案,正为古老的水利事业注入新动能。 这个假期,该实践团队循着莆阳水脉,从千年古堰木兰陂到现代水厂,从源头“大水缸”东圳水库到百姓水龙头,开展了一场科技赋能水利深度实践。 “大水缸”的科技新护盾,水库巡检效率飙升 “以前靠人走,一天巡不了多少地方。现在无人机飞一趟,效率是人工的20倍!”站在承载百万市民饮水的东圳水库边,水库工程师王师傅向前来调研的队员们介绍。这个始建于1958年的“大水缸”正面临泥沙淤积、洪峰预报慢、人工巡检效率低等挑战。 面对水库坝体裂缝巡检难题,这支主要由人工智能专业学生组成的团队拿出了方案:无人机+AI图像识别。“我们测试的方案,能让裂缝识别效率提升15倍,巡检成本降低80%。”队员林榕城介绍道,“初步测算,如果在东圳水库推广,一年就能省下80万的人力成本。”这项技术方案在市水务集团的研讨会上,获得了工程专家的高度认可。 智能水表“流”进乡村,漏损纠纷大幅下降 在城厢区华亭镇的“一户一表”改造现场,智能水表带来的变化让队员们欣喜。村民老林拿着手机熟练地演示:“现在水费像话费一样明白,小程序还能预警管道漏水,太方便了!”数据显示,智能水表改造后,用水纠纷投诉直降76%,管网漏损率更是从惊人的35%控制到了12%。 “别看只是换了个水表,这类‘小切口’的科技改造,带来的却是供水服务质的飞跃。”队员陈芳芳在调研笔记中写道。 团队成员实地考察木兰坡水况。林榕城 摄 给古陂装上“智慧芯”,分钟级守护母亲河 站在世界灌溉工程遗产木兰陂前,队员们惊叹于古人“堰闸分流”的智慧解决了水系走向,而现代科技要守护的是水质安全。针对木兰溪水质监测滞后的问题,团队设计了分布式传感器网络方案。 “这些采用太阳能供电的监测点,单个成本不到传统站点的十分之一。”实践队队长曾家豪介绍,“部署在木兰溪后,水质数据能实现分钟级更新,对非法采砂、排污行为的识别准确率可达92%,就像给河流装上了实时‘健康监测手环’。” 实践队与莆田市水务集团进行实践基地的授牌仪式。林榕城 摄 校地共建,智慧水利生态圈初现 实践成果最终汇聚在莆田市水务集团的研讨会上。团队的技术构想不仅得到专家的肯定,双方更现场挂牌成立了“大学生社会实践基地”,下一步双方将在共建算法模型训练数据库、开展毕业生顶岗实习、联合申报数字化改造项目三个方面深化合作。 “从东圳水库的碧波到百姓龙头的清流,守护生命之源是场跨越千年的接力。智慧水利不是简单替代人,而是用科技放大人的力量,在敬畏自然的基础上做得更好。”实践队带队老师李鹏总结道。 |
相关阅读:
![]() |
![]() |
![]() |
![]() |
打印 | 收藏 | 发给好友 【字号 大 中 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