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您所在的位置:东南网 > 本网原创 > 正文 |
2025-08-29 10:13 陈兆金 来源:东南网 责任编辑:金晶晶 我来说两句 |
分享到:
|
去年以来,作为省级乡村振兴示范村创建对象,莆田市荔城区北高镇福岭村在“五福”党建品牌引领下,锚定“产业兴旺”核心,聚焦旱季水资源匮乏的农业痛点,通过水塘改造与光伏抽水项目联动,让撂荒地重焕生机,既解了农户“灌溉愁”,又鼓了集体“钱袋子”。 据悉,福岭村地形多丘壑,旱季时全村水源“捉襟见肘”,大片农田因缺水逐渐撂荒,杂草丛生成了老辈村民的心头事。“以前天旱时,挑水浇地要走二里地,玉米、花生种下去也难保收成。”村民陈大爷的话,道出了该村曾经面临的窘境——缺水不仅制约农业生产,更让村民的“粮袋子”和“钱袋子”双双受到影响。 面对这一难题,福岭村党组织把水塘改造、水源保障列为乡村振兴创建重要实事,牵头对接乡村振兴资金近百万元,打响“蓄水增源”攻坚战,将村内三个老旧水塘扩挖清淤、加固堤岸,蓄水容量一举增加10000多立方米,同步架设光伏板、安装自动抽水设备,建成“光伏发电+智能抽水+蓄水灌溉”一体化系统。晴天光伏板发电驱动水泵,将井水抽至水塘内,再通过管网流进田间;雨天则依托蓄水保障灌溉,打破了“靠天吃饭”的局限。周边300多亩荒地陆续种上地瓜、大豆,不仅让村里的粮田面积实实在在地增加,更让村民的“饭碗”端得更稳,粮食安全根基越扎越牢。 项目的效益不止于“灌溉”。光伏板在保障抽水用电之余,多余电量并入电网,每年为村集体带来1万多元稳定收入。“这笔钱虽不算多,但能用来补修田间路、疏通水沟等,让集体服务更有底气。”福岭村党支部书记陈劲群介绍,小小的光伏板成了“造血机”,让乡村振兴的“活水”流得更久。 从缺水撂荒到薯豆飘香,从单一灌溉到“灌溉+创收”双益,福岭村用一个水塘改造项目,写出了省级乡村振兴示范村创建的生动答卷。(陈兆金) |
相关阅读:
![]() |
![]() |
![]() |
![]() |
打印 | 收藏 | 发给好友 【字号 大 中 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