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您所在的位置:东南网 > 本网原创 > 正文 |
2025-09-01 16:54 金怡萍 来源:东南网 责任编辑:金晶晶 我来说两句 |
分享到:
|
群众身边不正之风和腐败问题集中整治行动开展以来,各级纪检监察机关紧盯群众反映强烈的突出问题开展“点题整治”。“群众点题”监督机制的创新实践,正是撬动基层治理变革的重要支点。当群众从监督“旁观者”转变为“出题人”,以问题为导向、以科技为支撑、以民意为标尺,不仅能精准狙击“蝇贪蚁腐”,更在优化基层政治生态的过程中,激活了群众参与社会治理的内生动力。 基层“蝇贪蚁腐”甚至“小官大贪”,之所以隐蔽性强、治理难度大,根源在于问题发生在群众身边,呈现“点多面广、隐蔽分散”的特征,往往游离于传统监督视线之外。例如乡村低保评定中的“人情保”、惠农补贴发放时的“优亲厚友”,这些损害群众切身利益的“微腐败”,直接啃食着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和安全感,却因涉及范围小、线索零散,仅靠上级部门常规巡查难以发现。而群众作为利益直接相关方,对身边的不公现象最为敏感,也最有发言权。 “群众点题”监督机制的深层价值,在于构建起双向互动的监督模式。传统监督模式中,群众往往处于被动等待反馈的定位,而“群众点题”,通过扫码、入户、座谈等多样化渠道,将监督主动权交到群众手中,让群众成为监督的指挥棒。这种监督模式,增强了监督的针对性,培养了群众对监督工作的信任,也能够倒逼职能部门提高办事效率,督促形成“群众敢监督、部门快响应”的良性循环。 然而,让“群众点题”能真正落地生根,还需要破除机制运行中的多重障碍。站在群众角度,有的群众对公权力机关缺乏充足的信任,或对矛盾化解抱有消极态度,导致存在“不敢点”“不愿点”的顾虑。对此,纪检监察机关需要建立严格的线索保密制度,并及时公开问题处置结果,既让群众安全,也让群众安心,用实际行动回应群众关切。此外,还要让群众“会点题”。通过宣传引导,帮助群众明晰监督重点和举报流程,避免因信息不对称而让有用的线索作“无谓的努力”。同时,建立群众点题反馈评价机制,将群众满意度纳入考核,推动监督工作全链条、全方位持续优化。 基层治理的“最后一公里”,也是正风肃纪反腐的“最前线”。让群众“点题”到部门“解题”,本质上是一场基层治理的观念革新。当群众的声音被听见、诉求被重视、问题被解决,不仅能有效遏制身边的不正之风,更能紧密党群、干群关系。只有持续完善“群众点题”监督机制,让机制优势转化为治理效能,才能让群众监督的涓涓细流汇聚成党风廉政建设的强大合力,真正实现“让老百姓可感可及”的治理目标,为基层政治生态注入源源不断的清风正气。(金怡萍) |
相关阅读:
![]() |
![]() |
![]() |
![]() |
打印 | 收藏 | 发给好友 【字号 大 中 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