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您所在的位置:东南网 > 本网原创 > 正文 |
2025-10-22 17:06 金晶晶 来源:东南网 责任编辑:吴炳端 我来说两句 |
分享到:
|
前溪村厝尾农田灌溉引水工程现场,项目建设完工后实现农田灌溉约200亩,收益群众80余户260人。莆田市公路事业发展中心/供图 东南网莆田10月22日讯(本网记者 金晶晶)在仙游县西苑乡前溪村,有一位驻村干部,他以实干为笔、以担当为墨,在这片少数民族村寨的土地上,细细勾勒出“生态美、环境优、村民富”的乡村振兴图景,成为村民心中不负使命的“领航人”。他,就是莆田市公路事业发展中心派驻前溪村驻村第一书记何剑峰。 脚下沾泥守初心,绘就振兴“实景图” 前溪村,既是典型的少数民族特色村寨,更坐拥“中国十大露营地”美誉,山巅“天空之境”、鲤鱼尾人工湖、石谷解生态资源等自然禀赋得天独厚。如何把“好风景”变成“好光景”?何剑峰的答案只有两个字:实干。 党建是振兴的“定盘星”。他推动“党建体检”与“民族团结进步”深度融合,靠“家常式谈心”拉近距离、凝聚党员共识,让基层党组织成为坚实战斗堡垒。 民生是发展的“落脚点”。他紧盯村民出行、游客体验的痛点,推动便民设施修复、乡道改造提升、景观护栏铺设、生态停车场建设等民生工程落地,让村寨“颜值”与“功能”同步升级;民生服务上,他牵头实现医保参保率100%,联动部门上门现场办公,慰问困难群体、保障住房安全,把“小事办实、实事办细”,让温暖浸润村民心田。 文旅是破局的“突破口”。他巧妙植入少数民族文化元素,春节期间推出“露营地音乐节”,既打响前溪“露营IP”,更让沉睡的民俗文化“活”了起来,为村寨发展注入新活力。 对标先进找差距,找准振兴“发力点” 今年8月,何剑峰赴龙岩上杭、武平学习山区县振兴经验,归来后便沉下心剖析前溪村村情:生态有优势,产业却存短板——露营产业“单腿走路”、山货“原品低价卖”、数字化治理滞后、人才空心化等问题,成了制约发展的堵点。 不回避短板,更不照搬经验。他从武平的“党总支+合作社+企业+农户”机制、上杭的“六个共富”路径中汲取智慧,结合前溪村实际,精准锚定“生态赋能、文化添彩、产业联动”的差异化发展方向,为后续振兴找准了“发力点”。 谋篇布局开新局,擘画振兴“新图景” “前溪的振兴,既要守住生态绿,也要擦亮民族红。”基于这一理念,何剑峰与村两委共同谋划“短期补短板、长期树品牌”的振兴路径,让生态优势、民族特色真正转化为发展优势。 产业融合上,他聚焦“生态+文化+旅游”深度联动。开发“民俗露营体验”“研学自然课堂”等主题项目,建设木屋、房车营地、共享厨房;定期举办“露营音乐节+民俗文化节”“星空电影节+山货集市”,既延长游客停留时间,又助力山货“家门口变现”;同时筹建农产品初加工中心,开发即食食品、特色伴手礼,通过“村集体+合作社+农户”模式,让村民共享产业链增值收益。 品牌与治理上,他锚定“少数民族特色露营村寨”核心定位。打造“云端前溪,梦幻露营地”品牌,设计专属民族图腾标识,制定统一服务与质量标准;搭建智慧旅游平台并接入“全市一张图”,实现景点预订、客流监测、安全预警一体化,让治理更高效、游客更安心。 如今,在前溪村的乡村振兴大道上,基础设施逐步完善、产业链条持续延伸、共富机制不断健全。何剑峰仍步履不停,带领村民朝着“生态美”向“生态富”跨越,朝着“村民安居乐业、游客慕名而来”的少数民族特色振兴样板村稳步迈进。 |
相关阅读:
![]() |
![]() |
![]() |
![]() |
打印 | 收藏 | 发给好友 【字号 大 中 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