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您所在的位置:东南网 > 本网原创 > 正文 |
| 2025-11-07 20:28 叶振喜 来源:东南网 责任编辑:金晶晶 我来说两句 |
分享到:
|
东南网莆田11月7日讯(通讯员 叶振喜)“感谢镇海街道,14年的心事终于了了!”近日,莆田市荔城区镇海街道新溪社区居民陈先生(化名)郑重签下《征迁安置协议书》和《息访息诉协议书》,拿到安置房钥匙时,他紧紧握着社区包案领导蔡金泉的手连声道谢。这起跨度14年的征迁安置信访积案,在街道“情法理”融合的化解思路下圆满解决,成为基层破解信访难题的生动缩影。 时间回溯到2011年,新溪社区启动征迁工作,时任生产队会计的陈先生因对安置政策理解、补偿核算等问题存疑,未能与相关部门达成一致。此后14年间,他先后向市、区、街道多级信访部门反映诉求,由于涉及历史政策衔接、核算标准变更等复杂因素,问题始终未能妥善解决,成为困扰街道和陈先生一家的“心病”。 “不能让群众的合理诉求在等待中落空。”今年以来,镇海街道将陈先生的信访积案列为重点督办事项,社区包案领导蔡金泉主动扛起责任。走访中他发现,陈先生曾是生产队会计,他恰好也是财务出身——这个“专业交集”,成了打开沟通僵局的钥匙。 为避免引发抵触情绪,蔡金泉放弃多个傍晚和周末休息时间入户,初次交流绝口不提征迁,而是从“生产队集体账务记账”“手工记账核对技巧”等陈先生熟悉的话题聊起。“当年咱们记工分、算补贴,一分一厘都不能错。”聊到兴起时,陈先生主动分享工作经历,紧绷的情绪渐渐放松,终于愿意倾诉对征迁核算的疑虑。 抓住信任的契机,蔡金泉用“财务账”算清“民生账”。“老陈,咱们都是搞财务的,算笔明白账——现在安置的地段好、配套全,出租租金可观;要是一直拖着,只能先住过渡房,反而不划算。”他还将补偿明细做成“收支台账”,用2011年航拍图、测绘原始数据等凭证,逐笔核对陈先生关心的房屋面积核算问题。 值得一提的是,陈先生的侄子小陈的加入,让化解工作更添助力。今年年初,刚因同类征迁问题签订息访协议的退伍军人小陈,看着叔叔仍在奔波,主动找到蔡金泉:“自己淋过雨,更想为叔叔撑把伞。”作为退役军人和“过来人”,小陈既用亲情疏导叔叔情绪,又结合自身经历讲解政策流程,成了街道与陈先生之间的“连心桥”。 与此同时,街道组建的专项专班同步发力,每月召开协调会梳理问题,协调区征迁、住建等部门提供政策支撑,还邀请法律顾问全程参与,用《信访工作条例》等法规解答疑问,对协议条款进行合法性审查。经过3个多月的精准沟通,陈先生终于认可化解方案。 “这起积案的化解,关键是把群众的‘心事’当‘大事’。”镇海街道办事处主任唐炳柏表示,街道将梳理总结此次“精准沟通+亲情助力+法治保障”的化解经验,对辖区信访积案实行“一案一策”,通过常态化回访、精细化服务,切实把矛盾化解在基层。 |
相关阅读:
![]() |
![]() |
![]() |
打印 | 收藏 | 发给好友 【字号 大 中 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