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第一社区|东南空间|新闻中心|社会|视频|福建|时评|台海|娱乐|体育|国内|国际|军事|美国|福州|厦门|莆田|泉州|漳州|龙岩|宁德|南平|三明
您所在的位置: 东南网 > 莆田频道 > 妈祖之光新版> 文化交流 > 正文

郭凤岐:天后宫文化是天津文化的原点

pt.fjsen.com 2009-03-03 09:28   来源:人民网    

  “天后宫是天津文化的原点。”天津市地方志办公室原主任、研究员郭凤岐先生说。

  漕运将妈祖文化引入津沽,随后天后宫建成,离乡背井之人借其产生思富的向往,跑船出海的人以其为护佑,经商之人则以之为交易之地,于是“五方杂处,五行八作,率多流寓,商贾凑集”。

  有人流之处,就会产生文化。伴随漕运和商贸的发展,天津城区以天后宫为一支点而建,直至清代中叶,以天后宫为中心的城外沿河地带的人口,仍占天津居民的半数,连晚清用外国新法修建的第一条马路都要从宫前戏楼通过,时称“宫街”。

  此后宫前集市的形成、皇会的举行,让本地、外来人口不断被吸引、聚集,生活物品和商业用品间的交换、文化的互动,对天津的方言、习俗、文教、道德等方面产生了不小的影响,让妈祖文化具有了多元化、兼容并包的色彩,也因此打造了天津的城市性格,且延续至今。

  郭凤岐说:“如果说京派文化带有‘官的帮闲’,海派文化带有‘商的帮忙’,那么津派文化则带有 ‘民的帮助’的色彩。”

  以妈祖文化为例,它因小民的精神与生活需求而起,而后渐渐融入儒道文化、诗词文化等元素,使之成为民俗文化与高雅文化的结合体。而数百年来沿革至今的天津文化,也渐呈这种特点,民俗如泥人、剪纸,高雅如话剧、曲艺,都打出过响当当的名声。妈祖文化与天津文化的关联,可见一斑。

  “德国一位哲学家说过,一个新文化的发展,常常要回到它的原点去寻找力量和源泉,”郭凤岐说,“都市化的进程再发达,那些现代楼宇在春节时也要贴上楹联、吊钱儿——不管社会怎么发展,文化的源流是不会消失的。”

  一座宫火了整条街

  “那种热闹的感觉……形容不出来。”张思华回想着几十年前天后宫及其周边的景象。从小生长在老城的他,已经在天后宫工作了近二十年。

  他说,早年天后宫曾相当火爆,尤其过年时节,“人挤人,人挨人”,宫南、宫北两条街几乎都走不动。

  1985年,天津市在修建古文化街时,决定重建天后宫,1986年元旦它开幕之时,宫内和宫前广场举行了有20道各种花会参加的表演,重又恢复往日热闹的景象。

  复原前其实也有争论,最后人们选择了民俗博物馆的形式,所以在复原之初,除了正殿供奉妈祖之外,两侧的配殿都变成了展室,陈列民俗文化。不过此后的数年中,随着时代不断前进,天后宫到底发生了很多变化,王三奶奶、药王爷等从祀诸神陆续出现在配殿之中。只是,作为文化符号,它们的含义早已异于往日。

  近日天津下了几场雪,宫中仍能见到些积雪,去进香、游玩的人几乎少有喧哗,整个院落显得相当清静,偶尔有人撞响钟楼里的大钟,钟声伴着氤氲的香火,悠悠地回荡在半空里。

  然而出了宫门就是另一番景象了,南、北两街上尽是游客在拍照、听导游讲解,或者在林立的商铺里买些玩意儿;宫门外广场两侧,是两排摊位,有民俗工艺,也有小吃;正对宫门的戏台上在演戏,一出接一出,演员的嗓门响亮得很,不少人边尝着小吃,边驻足听戏。

  “天后宫能给这里带来活力,宫里搞活动,能让整条街都火起来。”张思华说。商业、民俗、饮食、建筑……天后宫将这个城市的许多文化元素串接在了一起。

  数百年来天津文化的样貌,有一大部分被缩影在此。

  妈祖 衣食住行处处留痕

  妈祖文化在天津的兴起和当时繁盛的漕运有关。作为海神,妈祖满足了常年在水上和风浪打交道、在极端危险的环境中作业的人们求平安的心理需求。但是如今,天津已经发展成为大都市,漕运已成为过去式,妈祖文化的影响为什么能持续到现在呢?

  中国民俗协会常务理事、天津市南开区文化和旅游局副局长、研究员尚洁分析说,这主要来自于妈祖文化本身的魅力。传说中的妈祖助人为乐、见义勇为、博爱、善良,几乎具备中华民族的所有美德,这种理想的人格模式是天津人世代追求的目标。另外,妈祖是民间神,具有亲和力,就算你无所求、不上香,也可以去妈祖庙转转。用尚洁的话说,也许天津人自己都意识不到,妈祖是天津人永恒的情结。

  尚洁还介绍说,天津人有些特别的文化风俗习惯。往远了说,天津人见面聊天时,常称成年男子为“爷”,你在前面加上姓或者排行都没关系,但如果你称呼他为“大爷(yé)”,他的脸立马就能掉下来,直到改称“二爷”,他才会露出笑脸——外地人也别自责,这都是妈祖庙里“拴娃娃”的习俗所致;往近了看,天津女人爱穿红衣服,据说这和妈祖“海上翻飞著朱衣”有关。在不少外地人看来,天津人有些热情“过度”,在大街上找位天津人问路,他恨不得能亲自带你过去,据说这也是受妈祖的影响;逢年过节,天津人如果不回家过年、不去古文化街的年货市场转转、不去拜拜老娘娘,就总觉得缺了什么一样……天津人的这些特别之处,其实反映了天津这座城市的一些文化个性,而在这些描述中,我们不难窥见妈祖文化的影响。

  触及天津文化的神经

  记者在天后宫门前的茶汤摊上喝了一碗茶汤,留神价目表发现,价格多是五元一碗,有的到了六元,比起街内离天后宫略远处的茶汤,基本都贵了一元钱,即便如此,龙嘴大铜壶还是一直没停了吐出热水。

  也许就如历史上所记录的那样,离天后宫越近的地方,生意越好做。

  天津商业文化的发达,与天后宫有着极深的渊源。

  在董季群先生的《天后宫写真》一书中写了这么一件事:晚清时期,西洋货大量涌入中国人的生活,国产货几乎招架不住。天津虽有好的物产,然而商家的经营形势也颇为严峻。为了和洋人掰掰手腕,天津商会在1907年组织了天津历史上第一场商业劝工会。劝工会是什么形式?放在今天来讲,就是商品展销会。而它的举办地就是天后宫,选在此地的原因,即是天后宫周边一贯拥有浓厚的商业文化气息。

  早年天后宫靠近运河,大量粮船在运河口汇集,引得无数商贾、船民到来。对生活用品的需求,就促成了集市的出现,而宫前集市也成为天津卫早期的商业网点之一。

  后来,集市又催生了庙会,经济活动被不断带动。至清代,金融业在宫南、宫北街集中出现,使之成为天津名副其实的、最早的金融街,今天从宫外向四下望去,又可见许多现代的商务大厦和金融机构……

  其实,由天后宫而生的商业文化只是很小的一部分内容——翻开天津的文化史会发现,很多文化元素的出现都与天后宫有着密切的关联:

  天后宫自明代开始保存道家经典总集《道藏》,是天津有文献记载以来最早的藏书之地;其戏楼是目前见到的天津市最早的戏剧演出场所;而它的建筑群,也是天津城区现存最老的古建筑,对天津的其他建筑影响颇多。

  所谓文化者,包含知识、艺术、习俗等内容,这诸多领域,天后宫无不触及。当年天津电视台拍摄《天津卫》,定要在天后宫的正殿拍摄一个场景,而王扶林拍摄《狗不理传奇》时,也曾将摄影机架在了宫内的碑廊下——天后宫文化和天津文化之间的联系,犹如千丝万缕,似自然而然。(记者 张玥 李宁)

(责编:吴颂洁)

责任编辑:方万林
相关新闻
频道点击排行

关于我们 | 广告服务 | 网站地图 | 网站公告 | 法律顾问
国新办发函[2001]232号 闽ICP备案号(闽ICP备05022042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编号:35120170001 网络文化经营许可证 闽网文〔2019〕3630-217号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移动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证号:1310572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闽)字第085号
互联网出版许可证 新出网证(闽)字12号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 闽B2-20100029 互联网药品信息服务(闽)-经营性-2015-0001
福建日报报业集团拥有东南网采编人员所创作作品之版权,未经报业集团书面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他方式使用和传播
职业道德监督、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591-87095151 举报邮箱:jubao@fjsen.com 福建省新闻道德委举报电话:0591-87275327
全国非法网络公关工商部门举报:010-88650507(白)010-68022771(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