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间“赶戏”情结 有观众的莆仙戏最可爱
演员在演出莆仙戏《碧波仙子》,快过年了,大家都爱看这样的热闹戏。
东南网-福建日报1月29日讯(记者 吴旭涛 通讯员 林剑冰 文/图)莆仙戏,是我省最古老的剧种之一,源于唐,成于宋,盛于明清,它是说兴化方言的人心头最爱的剧种。对于莆仙戏,老舍先生有诗:“可爱莆仙戏,风流世代传。弦歌人百曲,珠玉五千篇。” “可爱”是一个多么亲切的词!临近年关,记者跟随省莆仙戏剧院下乡演出团,深深感受到,有观众的莆仙戏,是真的“可爱”。 离得最近的演员 从莆田市区驱车35公里,我们到了秀屿区东庄镇东沁村。下午1点,东沁村妈祖宫对面的小戏台就已经搭好了。戏台比剧场的舞台要小得多,但戏台前的座位数量却不少,数百张凳子摆得满满当当。坐在这样的舞台前,即使演员一眨眼,观众都能看得到。 这天共有两场戏,下午是《争帅风波》,晚上是《碧波仙子》。离开演还有一小时,村里的许多老人和小孩就赶着来抢座位,一位奶奶说:“每次看的人都很多,要是来迟了,就要站在老远看了,听得到但看不到。”当地村民说,在莆田,这样的戏台每个村子都有,天天都在演,天天都在抢位子。 舞台边上有两栋小房子供演员们休息、换装。剧团演员加上艺校的实习生,来了大约60人,室内挤不下,他们便在房子外墙边摆上长凳子,把化妆包放在长凳子上,人坐在小凳子上,每个人拿着一面小镜子化妆。墙边一整排过去都是化妆的演员,成了一道风景线。许多孩子跑过来看演员化妆,也有好奇的年轻人过来转一圈,看一看。一位小姑娘说:“团里两位化妆师教我们给自己化妆,我来了半年多,差不多学会了。”小姑娘是艺校的学生,她说,现在放寒假,来团里实习,帮帮忙或者演一些丫鬟、家丁之类的小角色。 下午演出的《争帅风波》讲的是杨家将的故事,属于历史戏。省莆仙戏剧院院长王少媛介绍:“我们在乡村演的剧目,多是历史戏、家庭美德戏、现代文明小戏,这样的剧目有群众基础,而且大家能看得懂。” 大幕一拉开,台下已经满座了。听到唱戏声,越来越多人蜂拥而至。开演不到半小时,后排加了20多条长凳子,十几分钟后长凳子也坐满人了。《争帅风波》演完已经下午4点半,演员们还在原来化妆的长凳子上吃晚饭,许多人晚上还要演一场,就干脆不卸妆了。饭后,有的演员抽空打一会儿盹,也有人紧接着就在台上排练。晚上的《碧波仙子》演出时,演完戏的演员会带着妆来到台下看戏,一会儿“仙子”从身边飘过,一会儿“家丁”站在身旁,每每给观众惊喜。 “在乡村舞台演出,我们和观众离得很近,加上条件欠缺,对演员的考验特别大。这里的观众都是行家,许多人都是看莆仙戏长大的,看得懂,能分得出好坏。要是没演好,等我们下了舞台他们会直接说,一点都不留情面。”王少媛说。 省莆仙戏剧院一年要下乡130多天,演200多场。在整个莆田市有100多个剧团,他们活跃在乡村,每年给观众带来约6万场演出;有的村子一年演戏300多天不停息;有的演员日程排得满满的,一年只休息一两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