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宜居也要幸福 莆田扬帆逐梦正当时
推动产业集聚打造宜居港城 ——访中共莆田市委书记梁建勇 在福建的发展格局中,莆田的优势在哪?如何利用区位优势、港口优势和生态优势走出一条富有地方特色的发展之路? 产业发展“金木水火土”,城市建设“一二三四五”。在莆田,这句顺口溜由于朗朗上口,在干部群众中流传甚广。那是莆田市委书记梁建勇对莆田发展思路的生动概括。 “莆田依山面海,人多地少,海岸线较长,发展海洋经济,做大做强临港产业是必然的选择。”梁建勇在接受记者专访时如是说。 “伴随着港口、交通等功能配套不断完善,莆田临港的区位优势进一步得到凸显。”梁建勇说,这种优势将产生吸磁效应,项目落地,产业集聚;港进岸出,物流畅通,届时莆田港口将呈现出“港口货物走江湖(指江西、湖南)、品牌产品过江东(指江浙、广东)”的生动景象。 引进一个龙头项目,衍生一条产业链,孵化一个产业园 ,这是发展临港产业的“莆田模式”。梁建勇说,近年来,莆田深入实施“以港兴市、产业强市”发展战略,坚持以项目带动临港产业集聚,加大“三维”对接,逐步形成金(钢铁)、木(木材及浆纸)、水(LNG及石油储备)、火(电力)、土(储煤)等“五行”临港产业基地:加快建设40万吨级东南最大的铁矿石码头,加快推进鞍钢冷轧、硅钢、钢铁上游材料等产业链项目,打造海峡西岸重要的钢铁基地;以福人木业、差别化纤维、金鹰林浆纸一体化和泰盛浆纸等项目为龙头,加快建设国家级木材贸易加工示范区,打造千亿产值、亚洲最大的木材浆纸基地;以LNG一体化项目为龙头,延伸丁基橡胶、精细胶粉、冷链物流等LNG产业链,打造产值达300亿以上的国家LNG战略储备基地;以仙游抽水蓄能电站、湄洲湾第二发电厂等为龙头,继续推进神华煤电一体化、中核建核电小堆等项目,打造产值达500亿元的海西重要电力能源基地;以国投配煤基地、神华储煤基地为龙头,打造湄洲湾大型煤炭中转基地。 要GDP,也要好空气。在产业项目的推动下,莆田经济发展呈现良好态势,GDP平均增长连续5年位居全省第一位。莆田市找准了城市定位,大力打造“海西瑞士”、“电子义乌”,不仅实现了“发展好”,而且实现了“生态美”,连续两年空气质量排名全省第一,荣获“国家园林城市”、“全国绿化模范城市”称号。 “以城乡一体化综合配套改革试验为载体,加快建设宜居港城,就是要围绕构建‘一二三四五’城市发展格局,按与生态环境相结合、与社会和谐相结合、与历史文化传承相结合的要求,打造‘形态田园化、生活都市化、福利均等化’的新型城乡。” 梁建勇说,“一二三四五”的发展思路既着眼于莆田城市发展的实际,也体现了对生态环境、生态文明的传承和保护。 “一”是“一心为源”,就是把城市中心6万亩的荔枝树保存下来,给百姓创造绿色福利;“二”是“二岛添辉”,就是把湄洲岛打造成为朝圣之地、国家旅游度假区,把南日岛打造成为“海洋牧场”;“三”是“三湾环绕”,就是开发湄洲湾和兴化湾,保护平海湾,旨在为子孙后代留一个享受阳光的海滨浴场;“四”是“四水相依”,保护、利用好莆田境内的木兰溪、萩芦溪、延寿溪和南北洋河网水系,既能起到防洪泄洪的作用,又能再现“荔林水乡”的景色;“五”是“五山簇拥”,把莆田背靠的囊山、九华山、天马山、凤凰山、壶公山打造成绿色屏障、森林公园、山体公园,再配有登山步行道,为群众提供一个独特的休闲好去处。 “以土地整理和村庄整治为切入点的‘美丽莆田·幸福家园’十六个试点村建设已全面启动,‘三通四绿十配套’工程正在加快推进,土地流转、产权确认等相关体制机制正在积极探索。”梁建勇说,从今年起,莆田还将斥资25亿元治理200公里内河,实现河库连通、源清水动、滨水绿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