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第一社区|东南空间|新闻中心|社会|视频|福建|时评|台海|娱乐|体育|国内|国际|军事|美国|福州|厦门|莆田|泉州|漳州|龙岩|宁德|南平|三明
您所在的位置: 东南网 > 莆田频道 > 福建日报看莆田 > 正文

要宜居也要幸福 莆田扬帆逐梦正当时

pt.fjsen.com 2013-05-25 08:45  陈荣富 林胜奕 唐群英 来源:东南网    

占地2000亩的绶溪公园成为一个集文化、休闲、生态、健身为一体的滨河休闲生态公园。陈荣富 摄

东南网5月25日讯(福建日报记者 陈荣富 林胜奕 唐群英 摄)初夏时节,海风习习;湄洲湾畔,机声隆隆。在石门澳工业区,由福建中锦新材料有限公司投资200亿元、占地约5000亩的CPL产业链项目施工现场,地质钻探作业正在紧张进行着;在东吴4-6号码头港区后域,由厦门航空、沈阳储隆及福建中信达联合成立的中沥青(福建)产业园项目选址地,多辆大型挖掘机和运土车进进出出,今年7月开工建设后,这里将成为全国最大的专业沥青产业园……

    放眼城区,绿意盎然;荔林水乡,再现梦境。在城区,投资3200万元的绶溪公园二期园林景观建设工程已完成了一半,不久的将来,“古朴驿道、荔林风光;绶溪画卷、时光水廊”的美景将在这里重现;在城郊,与城区相通的内河整治全面铺开;在乡村,“一村一图”的“美丽莆田·幸福家园”试点也已进入实质阶段,追逐“田园风光,都市生活”的宜居梦想,将不再遥远! 

发展之路:要GDP,也要好空气

2012年,莆田市有两个指标同时位居全省首位:一个是GDP增幅,一个是空气质量。

GDP增幅,得益于临港产业的集聚,得益于传统产业的转型与升级。

到目前为止,莆田市港口累计完成投资近100亿元,吞吐能力将超2亿吨。随着向莆铁路、湄洲湾港口铁路支线、沈海、莆永等高速公路的建成,莆田正成为东南沿海区域性交通枢纽。

伴随着“大港口”和“大交通”格局的形成,湄洲湾北岸产生了吸磁效应,央企、外企、民企纷至沓来,抢滩布局,到目前为止,央企在此落户的项目投资总额将达3000多亿元、外企项目投资总额将达1000多亿元、民企项目也将突破1000多亿元。今年,全市列入省重点跟踪管理的“三维”项目246个,总投资3236亿元。

在秀屿港区,中海油的抢滩入驻造就了一个不断裂变的LNG产业园;在东吴港区,总投资66亿元、用地面积2000亩的外企赛得利(福建)差别化纤维项目正在加紧建设之中,达产后,将是全世界最大的黏浆纤维生产基地;在石门澳港区,由福建中锦新材料有限公司投资200亿元、占地约5000亩的CPL产业链项目,近日正式开工建设,年产60万吨己内酰胺、年产20万吨PA-6(聚合)的生产线,化工码头、散杂货码头及其产业链配套项目将在2015年底全面建成……构建“金木水火土”五行基地,打造现代临港产业集群,这是莆田产业发展的得意之作,也构成了莆田经济发展的新增长极。

在着力发展临港产业的同时,莆田市以科技创新推动传统产业的转型与升级。

沃特公司是莆田的一家体育品牌企业。近年,该公司携手电商专业团队,打造专业的电商产品,建起5000平方米的现代化电商仓库,网上销售额三年增长10倍,去年达到5000多万元。与沃特公司一样,众多传统鞋服企业纷纷借力电子商务,成功实现转型。位于城区的安福小区被改造成“电子商务城”,实现了“店铺很小、仓库很大、网络很畅、销售很远”的目标。“电子义乌”正在莆田悄然形成。

着力打造“海西瑞士”,莆田市引导产业从粗放加工向精细制造转变,走出了一条上规模、引大师、出精品、高附加的路子。去年,莆田文化产业增加值达107亿元,文化产业增加值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为8.9%,居全省首位。

扶持“科技小巨人”是莆田打造小微企业升级版的又一举措。借助全省科技创新型城市试点、莆田高新区成功升级为国家级高新区的契机,深化院地合作、校企合作,推动企业自主创新。

被视为粗放经营的农业,也犹如工厂加工精密器件一样进行集约化标准化生产。引进利农集团,采用先进技术和设施发展高优蔬菜生产,推动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南日鲍年产量近7亿粒,占全国的1/3以上。凭着海上风电设施优势,打响鲍鱼产业品牌,形成了“风行海西、鲍打天下”发展格局。

发展好还要生态美。去年,莆田新增绿地面积120公顷,绿化覆盖率43.1%,荣获“国家园林城市”称号。全国节水型社会建设试点、创建全国绿化模范城市通过验收。湄洲岛被国务院批准为国家级风景名胜区,木兰陂等9个水利风景区荣获“省级水利风景区”称号。

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双赢。去年,全市空气质量达到优的天数有207天,其余天数也都处于良好水平,空气质量排名全省第一。

城乡统筹:要宜居环境,也要幸福指数

去年11月,莆田市城乡一体化综合配套改革试验中一个重要举措——“美丽莆田·幸福家园”16个试点村项目建设正式启动。“一村一策”、“一村一景”,各具特色。今年,全市试点村拟投入4亿元,第一季度已完成投资1.24亿元,动工项目55个,动工率42%。

3年内财政每年拨出超8000万元,城乡居民合作医疗统筹补偿、公交客运一体化、居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一体化、乡村规划师管理和“百校帮百校”三年行动计划等一系列政策、措施,城乡一体化由点到面逐渐铺开。

在城市建设中,莆田腾出近三分之一黄金地带搞生态建设。在市区,随着绶溪公园二期园林景观建设的推进,一个集文化、休闲、生态、健身为一体的滨河休闲生态公园将成为一张莆田宜居的亮丽名片;在秀屿,总投资2亿多元、总面积2平方公里的土海生态湿地公园,以“心、肺、肾、智、神”为设计理念进行建设。今年还将投资2150万元,推进“六山”休闲公园建设,全面推进城市内河整治,努力打造青山绿水、清风明月的生态环境,让群众享受更多的“绿色福利”。

城市,孕生于乡村;乡村,追寻着城市。统筹发展,正让莆田城乡渐行渐近。一幅人兴业茂、山清水秀、清风明月的恢宏图景正在莆阳大地展开。

“打造宜居港城,宜居不宜居,要百姓说了算。”莆田市委书记梁建勇这样说。

要宜居环境,也要幸福指数。去年,莆田投资22亿元,实施13项31个为民办实事项目。今年起,莆田民生保障支出占全市财政支出的比重平均每年增加2个百分点,至2015年占比将超过50%。

看病不再难。去年,莆田市以三甲公立医院为主体,组建两家医疗集团,引导社会资本举办医疗机构。借助莆商回归创业大会东风,引进总投资35亿元的新安国际医院项目,建设全国民营医院的样板示范医院。2012年,全市新增床位1114张,增幅居全省第三。全市新农合参合率99.98%,居全省首位。在全省率先开展新农合大病统筹补充补偿工作,在全省率先实现全市范围的医疗保障城乡并轨。

居有其屋。到目前为止,莆田市建成保障性安居工程7986套,新增城镇就业2万多人。

文有所重,精品迭出。博物馆、图书馆、科技馆、青少年宫建设项目进展顺利,还建成莆仙大剧院、乡镇文化站、农家书屋等一批文化惠民工程。由两岸联手创作的歌曲《两岸一家亲》,荣获第12届精神文明建设“五个一工程”优秀歌曲奖。由两岸演员演绎的38集大型神话电视剧《妈祖》,作为今年开年大戏在央视电视剧频道黄金时段播出,创该频道16年以来开年大戏的最佳成绩。

……

站在新的起点上,莆田正扬帆逐梦!

推动产业集聚打造宜居港城

——访中共莆田市委书记梁建勇

在福建的发展格局中,莆田的优势在哪?如何利用区位优势、港口优势和生态优势走出一条富有地方特色的发展之路?

产业发展“金木水火土”,城市建设“一二三四五”。在莆田,这句顺口溜由于朗朗上口,在干部群众中流传甚广。那是莆田市委书记梁建勇对莆田发展思路的生动概括。

“莆田依山面海,人多地少,海岸线较长,发展海洋经济,做大做强临港产业是必然的选择。”梁建勇在接受记者专访时如是说。

“伴随着港口、交通等功能配套不断完善,莆田临港的区位优势进一步得到凸显。”梁建勇说,这种优势将产生吸磁效应,项目落地,产业集聚;港进岸出,物流畅通,届时莆田港口将呈现出“港口货物走江湖(指江西、湖南)、品牌产品过江东(指江浙、广东)”的生动景象。

引进一个龙头项目,衍生一条产业链,孵化一个产业园 ,这是发展临港产业的“莆田模式”。梁建勇说,近年来,莆田深入实施“以港兴市、产业强市”发展战略,坚持以项目带动临港产业集聚,加大“三维”对接,逐步形成金(钢铁)、木(木材及浆纸)、水(LNG及石油储备)、火(电力)、土(储煤)等“五行”临港产业基地:加快建设40万吨级东南最大的铁矿石码头,加快推进鞍钢冷轧、硅钢、钢铁上游材料等产业链项目,打造海峡西岸重要的钢铁基地;以福人木业、差别化纤维、金鹰林浆纸一体化和泰盛浆纸等项目为龙头,加快建设国家级木材贸易加工示范区,打造千亿产值、亚洲最大的木材浆纸基地;以LNG一体化项目为龙头,延伸丁基橡胶、精细胶粉、冷链物流等LNG产业链,打造产值达300亿以上的国家LNG战略储备基地;以仙游抽水蓄能电站、湄洲湾第二发电厂等为龙头,继续推进神华煤电一体化、中核建核电小堆等项目,打造产值达500亿元的海西重要电力能源基地;以国投配煤基地、神华储煤基地为龙头,打造湄洲湾大型煤炭中转基地。

要GDP,也要好空气。在产业项目的推动下,莆田经济发展呈现良好态势,GDP平均增长连续5年位居全省第一位。莆田市找准了城市定位,大力打造“海西瑞士”、“电子义乌”,不仅实现了“发展好”,而且实现了“生态美”,连续两年空气质量排名全省第一,荣获“国家园林城市”、“全国绿化模范城市”称号。

“以城乡一体化综合配套改革试验为载体,加快建设宜居港城,就是要围绕构建‘一二三四五’城市发展格局,按与生态环境相结合、与社会和谐相结合、与历史文化传承相结合的要求,打造‘形态田园化、生活都市化、福利均等化’的新型城乡。” 梁建勇说,“一二三四五”的发展思路既着眼于莆田城市发展的实际,也体现了对生态环境、生态文明的传承和保护。

“一”是“一心为源”,就是把城市中心6万亩的荔枝树保存下来,给百姓创造绿色福利;“二”是“二岛添辉”,就是把湄洲岛打造成为朝圣之地、国家旅游度假区,把南日岛打造成为“海洋牧场”;“三”是“三湾环绕”,就是开发湄洲湾和兴化湾,保护平海湾,旨在为子孙后代留一个享受阳光的海滨浴场;“四”是“四水相依”,保护、利用好莆田境内的木兰溪、萩芦溪、延寿溪和南北洋河网水系,既能起到防洪泄洪的作用,又能再现“荔林水乡”的景色;“五”是“五山簇拥”,把莆田背靠的囊山、九华山、天马山、凤凰山、壶公山打造成绿色屏障、森林公园、山体公园,再配有登山步行道,为群众提供一个独特的休闲好去处。

“以土地整理和村庄整治为切入点的‘美丽莆田·幸福家园’十六个试点村建设已全面启动,‘三通四绿十配套’工程正在加快推进,土地流转、产权确认等相关体制机制正在积极探索。”梁建勇说,从今年起,莆田还将斥资25亿元治理200公里内河,实现河库连通、源清水动、滨水绿廊。

上塘珠宝城石雕加工区 陈荣富 唐群英 摄

莆田发展关键词

上塘珠宝城:28部省际大巴从这里始发

“从自己的家门口坐车,在车上睡一晚上,第二天一大早就到深圳,真是太方便了!”24日,家住秀屿区东峤镇上塘村、在广东四会开银饰专卖店的林国来对记者说,“从上塘直达四会,回老家过完周末后再到店里上班,还能把产品放在车上一起托运过去。”

中午时分,四部“凯斯鲍尔”省际大巴车从村公交车站出发,开往上海、广东四会、广西梧州等地。驾驶员李金坤告诉记者:“这里每天都有村民提着大包小包的银饰品搭车,在大城市进行销售,也有大量的外地客户前来批发选购,所以我们就直接在这里设立始发站。每天有两个班次。”

上塘村缘何能有通往省外的大巴车?“这得益于上塘村有3000多人在全国各地从事金银珠宝首饰加工销售生意,更得益于上塘村有一个全国第三大的珠宝城。”莆田市金银珠宝协会会长林金全说,上塘村与全国各地有商业往来的达5万多人,每天,从上塘发往上海、广东、广西等全国各地的大巴就有28部。

据了解,上世纪90年代初,上塘人从推销金银首饰和模具开始,在上塘初步形成“珠宝一条街”;本世纪初,上塘村把村里的废转盐田开发成金银首饰市场,使原来的盐碱地变成远近闻名的“金银滩”;2006年,秀屿区利用周边1588亩的废转盐田,建起了一个综合性的工业园区——上塘珠宝城。

安福电商城:打造“电子义乌”

23日下午,记者在城厢区龙桥街道安福小区看到,300多个店铺招牌都换上了自主品牌的名号。这标志着安福小区正在加速转型升级,朝着“电子义乌”的方向迈步。

莆田有“中国鞋城”美誉,精湛的制鞋技术催生了强大的外贸出口产业和电子商务产业,安福电商城在2008年顺势而生。然而,早期的安福电商城主要销售仿冒鞋类产品。经过长时间的严打行动和宣传引导,安福人渐渐地走上品牌之路。一些自创的“古奇天伦”、“杜客”、“莫蕾蔻蕾”等自主品牌逐步打开销路,仅2012年“双11”一天,这些品牌均创下上百万元的销售纪录,这让圈内人更加意识到转型才有发展未来。同时,一批颇具知名度的鞋服工业生产企业也纷纷触网上线,沃特、贝梦丽、双驰、思威琪等公司陆续成立了电子商务运营公司。又有花花公子、安踏、李宁、七匹狼、木林森等一批国内外一线品牌的代理商户入驻安福。如今的安福,已蜕变成品牌汇聚的电商城,入驻的各类自主或代理品牌超过500个,年交易额超百亿。

赛得利差别化纤维项目施工现场陈荣富 林胜奕 摄

赛得利:打造行业环保标杆

来到湄洲湾北岸东吴浆纸基地,放眼望去,一座蔚蓝色的排气塔拔地而起,漆在塔身的“利民、利国、利业”六个大字熠熠生辉,显得格外亮眼。这里,就是新加坡金鹰集团投资的赛得利(福建)差别化纤维项目基地。

这个项目总投资66亿元,用地面积2000亩,分两期建设。自2010年底正式施工以来,已投入建设资金20.2亿元。为确保今年8月第一条生产线正式投产,目前,2000多名工人正在厂区的各个施工点紧张作业。

“一期项目总投资35亿元,其中环保单项投入5亿元。”在施工现场,公司总经理刘庆山介绍说,“排气塔达到120米,已符合行业排放标准,但我们所建的排气塔高达210米,为此多投入了近300万元。环保无小事,花再多的钱,都是值的。”

记者在现场看到,在建的厂房设施中,用于环保功能的污水处理厂、给水净化站、循环冷却站、工艺废气处理设施等占工程建设面积近50%。

“废水再利用率、废气再利用率均达到行业先进水平,真正实现了节能低耗能、清洁生产和内循环再利用。”刘庆山自豪地说。

赛得利项目落户湄洲湾北岸,不仅为浆纸行业树立了环保标杆,而且也将带动产业的发展。

木材加工区:变废为宝铸链条

吃进去的是木材边角料,吐出来的却是强化地板成品!在莆田秀屿木材加工区,福人公司变废为宝项目的建成投产,为这个木材加工区盘活资源、延伸产业链树立了典范。

近年来,木材加工区内的落地企业不断增多,年产约60万吨的木材下脚料、边角料。“把下脚料转移出园区,下脚料即成废物,还会造成环境污染。”园区管委会负责人介绍说,成功对接上福人木业后,该公司就近消费加工区内所有企业的木材边角料,这不但能解决公司生产原料问题,而且也可以节省一大笔运费,可谓一举两得。

“一根木头进园区,吃尽榨干皆成品”。福人木业实现变废为宝的同时,也延长木材产业链条。加工区管委会盘活现有资源,进行“二次招商”,今年又成功引进6个新项目,生产木结构板、指接板、实木门、细木工板、板材等。

“‘三次招商’的重点是,引进龙头项目、对接‘三维’项目入驻园区,通过引进五金配件、木材机械、油漆等产业配套项目,再次延伸产业链,促进园区产业优势互补,降低企业生产经营成本。”园区管委会负责人说。

利农集团度尾大棚蔬菜基地陈荣富 摄

利农集团:助推传统农业转型升级

“只要有空,一年四季都可以到基地来上班。”23日中午,忙完家务事的李大婶背着箩筐走进利农集团度尾基地的装配仓库,边干活边对记者说,村里把农地租给利农集团后,青壮年劳力都外出挣钱去了,留在家里的老人、妇女也可以利用空闲来利农大棚蔬菜基地打工,照顾家庭、打工挣钱两不误。

2010年,仙游县立足生态资源优势,引进中国利农集团落户发展大棚蔬菜种植。短短两三年时间,利农集团先后在仙游度尾、龙华、大济等乡镇建起6500多亩的大棚蔬菜基地。基地按照出口生产和绿色食品生产建设标准,采用生态节水灌溉技术,种植以茄果瓜类和十字花科蔬菜为主、叶类为辅的百种中高端果蔬品种,产品不仅供应福厦漳泉地区,还辐射拓展至长三角地区以及海外市场。

今年,利农公司在仙游的大棚蔬菜基地还将不断扩大,到明年将达1万亩。

“利农规模化种植、标准化加工、品牌化销售的生产经营模式,有力地助推了仙游传统蔬菜种植的转型与升级。”该县农业部门介绍说,去年以来,该县把设施农业作为促进农民增收的新亮点进行培育,在项目资金使用和投放贷款上重点向设施农业倾斜,设施农业呈现出蓬勃发展的势头,初步形成了大棚蔬菜、食用菌、特色果品等五大设施农业生产基地。目前,全县共有设施农业面积6.45万亩,预计年可增创产值2.8亿多元,促进农民增收1.2亿多元,解决农民就业4.6万多人。

 

责任编辑:莆田站
相关新闻
频道点击排行

关于我们 | 广告服务 | 网站地图 | 网站公告 | 法律顾问
国新办发函[2001]232号 闽ICP备案号(闽ICP备05022042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编号:35120170001 网络文化经营许可证 闽网文〔2019〕3630-217号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移动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证号:1310572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闽)字第085号
互联网出版许可证 新出网证(闽)字12号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 闽B2-20100029 互联网药品信息服务(闽)-经营性-2015-0001
福建日报报业集团拥有东南网采编人员所创作作品之版权,未经报业集团书面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他方式使用和传播
职业道德监督、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591-87095151 举报邮箱:jubao@fjsen.com 福建省新闻道德委举报电话:0591-87275327
全国非法网络公关工商部门举报:010-88650507(白)010-68022771(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