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第一社区|东南空间|新闻中心|社会|视频|福建|时评|台海|娱乐|体育|国内|国际|军事|美国|福州|厦门|莆田|泉州|漳州|龙岩|宁德|南平|三明
您所在的位置: 东南网 > 莆田频道 > 福建日报看莆田 > 正文

今年教师节最温馨礼物 送个小贺卡一个短信

pt.fjsen.com 2013-09-10 09:42  张颖 关建东 程辉 来源:东南网    

东南网9月10日讯(福建日报记者 张颖/文 关建东/图 程辉)又是一年一度的教师节,教育部日前发通知要求,节俭过教师节;而中国教师发展基金会则发出倡议,希望学生和学生家长不要向教师送礼,希望教师不收受学生和学生家长礼品礼金,学生可以赠送自己制作、有纪念意义和保留价值的贺信贺卡等表达对老师的崇高敬意。

但是在家长们看来,送,还是不送?真是左右为难。

羊群效应下的送礼之风

陈玲(化名)的儿子到幼儿园刚报到2天,她已经开始给老师送礼,“班主任300元的购物卡,两个保育员各200元的购物卡”。而同班的豪豪妈妈还在纠结,“孩子刚入园,真的要送么?开了这个头,以后就得一直送下去了”。

“我就坚决不送,我也相信老师能够一视同仁。”牛牛妈妈斩钉截铁地表态。“孩子刚入学,给老师送礼,不仅能混个脸熟,老师还会多照顾点。”说起送礼,陈玲相当熟练,“我早打听过了,朋友们都送。”她的话立刻引起QQ群内妈妈的赞同声,“现在幼儿园应该很少不送礼的吧,我的好几个朋友都送”。

一开学,在各种亲子交流群中,“教师节要不要送礼”已然成为热门话题之一。

送不送礼纠结,怎么送礼更是纠结。方先生坦言,自己作为家长很难“免俗”:“其实大家都知道送礼风气非常不好,但作为父母就是送个心安”。

真正淡定的家长非常少,特别在幼儿园小班、小学一年级这些新入学的孩子群体中,在从众心理的作用下,家长送礼之风愈演愈烈。“家长担心孩子小,难免不适应,也想跟老师套近乎,患得患失的心理下,通过送礼来缓解自己的焦虑感。”一位资深幼儿园教师这样分析家长的送礼心理。

教师呼吁别过分猜度

“现在的家长经常是让孩子带上信封,里面放着购物卡,真的很为难。当面拒绝担心孩子受伤害,不得不先收下,然后再还给家长。”小学老师黄玲(化名)说:“家长采用这样的‘送礼策略’,不仅对老师是种压力,是不尊重,对于孩子更是不良示范,甚至是伤害。”

福州市一知名小学的资深语文教师坦言:“作为老师,不会因为你请客吃饭了或者送点礼物,就会对你另眼相看。”

一位有着20多年教龄的老教师认为,如今很少有家长和老师“交心”。“家长们似乎总带着质疑,调动座位,以为你是暗示送礼;找孩子谈话,认为你是不满意家长;指出孩子的缺点,家长脸色就不好看……其实,这都是很正常的教学教育行为,却被过分猜度成了另有深意。”

作为一名年轻教师,方敏(化名)认为,家长送礼的背后都是形形色色的要求。“作为教师,我们会爱每一个孩子,这种行为其实反射了家长对教师的不尊重和不理解。”她真诚地呼吁:“希望家长把心思花在家庭教育上,家长对于我们工作的配合才是最好的教师节礼物。”

重新审视尊师重教内涵

福建师范大学教育学院张荣伟教授认为,现在教师节被批判为“收礼节”,这折射出教师节“尊师重教”这一理念和内在价值的扭曲。

“在商家的助推下,当节日被礼物充斥,当温情简化为礼节,教师节的内涵已经变味。”张荣伟表示,其实在这样的送礼风潮中,家长送礼是无奈,教师接受礼物也是无奈。

他提出,教师对于职业尊严的自我要求和自我反省应该常抓不懈,政府部门应该在制度设计上给予重视,师德的红线不能逾越。在平时的家校联系中,老师应该给家长表达正面的立场。

新学年,福州华伦中学的董事长林捷冬在致家长朋友的一封信中表示:“一张小贺卡,一个短信,一句温暖的问候,就是老师们收到的最温馨的礼物,是最大的幸福。”

今年教师节,知名教育学者付小平就引导女儿,做了一件很有意义的事:让女儿用零花钱买来小礼物,看望幼儿园老师。“虽然礼品的金钱价值不高,但是情感价值却不低,令老师很意外也很感动。更为关键的是,可以让孩子从小学会感恩”。

点评>>>

教师节的出现,是社会进步的体现,体现了尊师重教的价值取向。教师节给老师送礼,其实是学生对老师的一种情感表达,这本无可厚非。但是,现在的一些“礼”,使这种情感表达变成了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对回报师恩的异化。感恩,有多种方式。学生对老师最好的报答,就是学有所成。而消除误区,多一分信任和理解,无疑是家长送给教师最好的礼物。         

责任编辑:郭晶晶
相关新闻
频道点击排行

关于我们 | 广告服务 | 网站地图 | 网站公告 | 法律顾问
国新办发函[2001]232号 闽ICP备案号(闽ICP备05022042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编号:35120170001 网络文化经营许可证 闽网文〔2019〕3630-217号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移动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证号:1310572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闽)字第085号
互联网出版许可证 新出网证(闽)字12号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 闽B2-20100029 互联网药品信息服务(闽)-经营性-2015-0001
福建日报报业集团拥有东南网采编人员所创作作品之版权,未经报业集团书面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他方式使用和传播
职业道德监督、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591-87095151 举报邮箱:jubao@fjsen.com 福建省新闻道德委举报电话:0591-87275327
全国非法网络公关工商部门举报:010-88650507(白)010-68022771(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