村民看病难 莆田军医改洋楼成医院救死扶伤
从正面看,洋房的装饰、雕花、屋顶、廊柱都很有特色 东南网10月24日讯(海峡都市报记者 李伟强 马俊杰 文/图)省吃俭用建起的小洋房,只因村民看病太难,夫妻俩索性把家变成了医院,共同帮助乡人。上世纪三四十年代,莆田军医许文镐回乡后,开办“后黄三山产科医院”,救死扶伤。对于穷苦百姓,许文镐不仅不收钱,还免费赠送药品,为当地乡人所传颂。 医院所在的小洋楼,至今保存完整。昨日,记者从莆田荔城区西天尾镇后黄村获悉,该村将根据整体规划,对三山产科医院进行保护,未来将对外开放。 洋楼中西合璧有各式建筑风格 昨日上午,记者来到三山产科医院旧址。从楼房后方看,这是一座典型的莆田红砖厝,但从大门处仰望整栋楼,其风格却是不折不扣的“西洋风”。村民告诉记者,房主随军到过很多地方,“见过大世面”,加上对家乡的依恋,把浓浓的乡土情与西洋风融合,建成了这栋中西合璧的房子。 雕花的楼顶呈海浪状,中央镶嵌着一块长方形水泥板,经过时间的磨损,上面的字迹已模糊不清。村民告诉记者,这块水泥板是医院的“招牌”,原本写着“三山产科医院”字样。 洋楼共有两层,记者注意到,两层楼的窗户各有特点,一楼窗户为古罗马式的弧形顶,二楼窗户则是尖顶,颇有英式、哥特式的风格。房内结构简单,一楼大厅是当年的“候诊室”,两侧各有两个房间,分别是病房和诊室。 大厅内铺着六角红砖,当年的长椅还摆在墙边 军医自幼贫苦打工赚钱交学费 今年84岁的许匡德老人介绍,他出生于医生世家。许匡德的父亲,就是医院的主人许文镐。许老说,父亲虽然是个孤儿,但却十分好学,“我父亲小时候因交不起学费,就到附近学校当敲钟工赚钱,把赚来的钱用来交学费”。 后来,许文镐经过勤学苦练,终于考上一所医科学校,并成为一名医生。由于医术高明,许文镐被当时国民党某旅聘用为军医,专门为部队领导看病。多年间,许文镐省吃俭用,几乎用了大半辈子的积蓄,建起了这栋洋楼。 20世纪三四十年代,许文镐离开部队回到后黄老家。因当时村民看病难,他就与曾在大医院当过护士的妻子一同开办三山产科医院,服务村民。有些病重或者行动不便的病人,许文镐还会上门服务。 二楼的尖顶窗户很有西洋风 医院名声在外患者每天排长队 后黄村民林玉祥,今年60多岁,他至今仍清晰地记得半世纪前三山产科医院的热闹情景。“大清早就要来排队,不然就挂不上号。”林玉祥说,当时方圆几十公里少有医院,更别提专业的产科医院了,因此三山产科医院名声在外。 刚开始,三山产科医院主要为邻近村民解决妇女生产问题,但由于村民看病难,许文镐也开始帮村民诊治其他病症。本来许文镐只将家中一楼作为医院,二楼留给家人居住,但因为病人越来越多,许文镐索性将二楼也腾出来,当作诊室使用。 许文镐直到年老病重,才停止为村民看病。此后,三山产科医院也随着主人的隐居,淡出了村民的视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