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湾由于其特殊条件而形成的台湾妈祖信仰文化,既与中国民间信仰文化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又具有其特殊的文化特点。本文试对台湾妈祖信仰文化的概况、成因、特点及其意义略作概述。
一、台湾妈祖信仰文化概况
妈祖是台湾的主要民间信仰之一。清康熙五十九年(1720)台湾县志关于妈祖的记载有四条:一为大妈祖庙,即宁靖王故宫改建的妈祖庙;二是小妈祖庙,建于清康熙二十二年至二十三年间,位于西定坊水仔尾;三为鹿耳门妈祖庙,建于清康熙五十八年,前殿祀妈祖,后殿祀观音;四是澎湖的妈祖庙,那时这一地区各港口几乎都建有妈祖庙。根据各种史料记载,清康熙五十年以后的台湾妈祖庙多分布在水路要道,尤其是在各个港口比较普遍。日据时期,尽管日本侵略者控制较严,但妈祖信仰早已深入民间。20世纪50年代以后,妈祖信仰在台湾持续发展。从台湾妈祖庙的分布来看,由南向北中心点分别为台南市的大天后宫、云林县的北港朝天宫、彰化市的南瑶宫、台中县的大甲镇澜宫等,构成了一条妈祖信仰的中心线。从妈祖信仰在台湾的发展历史来看,台湾民众中信仰妈祖的人越来越多,祭奉仪式也愈来愈繁杂;妈祖庙的规模不一,有民间的小寺小庙,也有颇为壮观的宫院;妈祖被誉为“天上圣母”,又被视为“东方的维纳斯”。台湾各地妈祖庙宇名称不一,主要有天妃宫、天后宫、妈祖庙、天后寺、圣母坛、文元堂、朝天宫、天后祠、安澜厅、双慈亭、纷丽殿等名称,又因各地祭奉的妈祖神像来自大陆的不同地方而有不同的称谓。例如,来自湄洲的称“湄洲妈”,来自泉州的称“温陵妈”,来自同安的称“银同妈”。台湾妈祖信仰热潮在清代福建移民大量入台后就逐渐形成,此后呈日益增长的趋势。在近百年的间里间里,仅台湾大甲一地的进香团便从数十人发展到5万多人。台湾人类学家李亦园先生指出,妈祖信仰随闽粤汉族移民入台后,“以若干源始的庙宇为中心形成很多信仰圈与祭祀圈,并且因而盛行进香,割香的仪式活动,至今仍是台湾民间信仰的重要现象。”(注:李亦园;《人类的视野》,上海文艺出版社)
二、台湾妈祖信仰文化形成
大陆向台湾移民,大概可以分为三次:第一次是在明天启年间,福建大旱,泉、漳两府贫民大量入台,当时不下三千人;第二次是1661年郑成功收复台湾,实行军屯,广招移民,又有许多福建贫民入居台湾。除郑氏军队外,新增移民二、三万人,使台湾汉族移民增至10~12万人,与土著居民人数差不多;第三次是1683年郑氏政权结束,清朝统一台湾后,实行开发垦殖,又有许多大陆居民入台。在向台湾移民之中,福建人(主要是闽南人)占绝大多数。闽人渡台,为求一帆风顺和开垦成功,大多数人都随身携带在家乡崇祀的神像或香火之类的圣物。平安到达目的地后,便将神像或香火挂在田寮或供于居屋、公膺等处,朝夕膜拜,祈求神灵护佑。到了台湾之后、他们就把随船而来的神像供祀于庙宇中,这就是台湾民间信仰中最普遍受供奉的是妈祖之原因。由于台湾与大陆之间存在着人缘、地缘和神缘等方面的密切关系,台湾的民间文化多自大陆传来或受中国传统文化影响而产生,其中又多具有闽南及广东一带的风格,这大概是因为台湾汉族居民多来自这些地区的缘故。总的看来,台湾的妈祖信仰文化是伴随着闽粤人渡台而东渐的。
古时候人们在不能掌握自身命运的情况下常求神灵保佑。在海上或海边生活的人们面对的是反复无常、威力无比的异己力量,因而,他们特别希望冥冥之中有力量更为强大的神灵在危险之际来拯救自己、保佑自己。险恶的自然环境及这种环境背景下的人们心理状态为妈祖信仰的形成提供了土壤,而历代封建统治阶级和文人儒士对妈祖的褒封颂扬使之更为神化,又助长了妈祖信仰文化的形成与播行。总的看来,台湾妈祖信仰文化的形成是复杂多变的自然环境与特殊社会环境合力作用的产物。
三、台湾妈祖信仰文化特点
作为一种民间信仰文化,台湾的妈祖信仰文化既具有中国民间信仰文化的特点,同时又由于它们所处的特殊环境而具有特殊的文化特点。
首先,台湾的妈祖信仰文化基本上是一种“移民”文化。从前述台湾妈祖信仰文化的形成状况可以看出,台湾的妈祖信仰文化形成史基本上是闽粤人的航海移民史。随着部分闽粤人移居台湾,他们原有的妈祖信仰亦随之而来。台湾妈祖庙的香火基本上是从福建妈祖故乡分香过去的,台湾的妈祖庙并非台湾土产。
其次,反映了文化与经济的互动关系。台湾民众处于与大陆不同的社会制度之下,海峡两岸的民间交往受到了一定的影响。台胞在未能回大陆探亲访祖的情况下,只能通过祭奉包括妈祖在内的民间诸神来表达他们的思乡念亲情结。随着海峡两岸民间往来的不断加强,民间信仰已成为其中一个重要中介。台湾同胞护送“妈祖”到福建“省亲”,是两岸相互交往的一种形式。这对台湾开放台胞民间赴大陆探亲起了一定的促进作用,同时又从另一个方面推动了台湾民间信仰的发展,使之从民间下层向上层社会延伸,甚至有些地方官员及政界要人也以出席或主持民间信仰的仪式来提高自己的身价。因此,包括妈祖信仰在内的民间信仰在台湾社会中具有一定的影响力。台湾妈祖祭祀庙会设商行,又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妈祖文化与经济的互动关系。
四、台湾妈祖信仰文化意义
台湾环境特殊,其文化亦比较特殊。研究台湾的妈祖信仰文化,具有十分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
首先,台湾是现代化程度较高的地区,但依然盛行着包括妈祖崇拜在内的民间文化,这就给现代化理论提出一个新的理论课题:到底民间文化是否与现代化相冲突?为什么民间文化没有在现代化的进程中消失,却反而增长复兴?近年来,我国青年人类学者王名铭先生正面回答了这一问题,他认为,“在目前中国的现代化的过程中、民间信仰在许多地区得到部分复兴,在某些地区甚至它的内容出现添增现象,这可能说明民间信仰与现代化并不矛盾。有关民间信仰在现代化过程中的延存问题的探讨,有助于我们重新思考现代化的理论。”(注:王名铭:《社会人类学与中国研究》,三联书店。)对于中外文化杂处的台湾民间文化的研究,其意义可能会大大超出区域文化的范畴而具有世界性的特质。这是因为,就我国的现代化状况而言,目前国内似乎还没有任何一个地区像台湾那样富于典型:经济高速发展,文化却又传统与现代并存。中外异质文化在民间文化方面的冲突与调适,使得当地的民间文化更自然地趋向于现实功利态度的转化和适应。在民间文化的信仰中有不少现象是有利于现代经济发展的需求的。因此,我们研究现代社会中的民间文化,也就不无现实意义了。
其次,台湾特殊环境中形成和发展起来的妈祖信仰文化对于维系海内外华人的心理认同具有不可忽视的作用。研究这一文化,有利于增强华人世界的聚合力。妈祖信仰文化是中国民间文化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随着信奉妈祖的福建人和广东人移居世界各地而传播各地,其范围已随着中国人的足迹遍及全世界。中国的民俗、民间信仰、航海史、华侨史,无一不与妈祖关系密切。由于妈祖信仰成为海外华人民间文化的有机组成部分,因而它在华人社会中具有极强的聚合功能。台湾汉族民众在某种程度上是通过妈祖崇拜这样一条文化纽带,来体现自己对中华民族文化的认同,在中华民族中寻找自己的“根”。“他们每年举办的‘妈祖回娘家’到湄屿进香等活动,名为祭祀妈祖,实为一种返乡寻根活动。”(注:李露露:《妈祖信仰》,学苑出版社。)这种“寻根”的信念,使妈祖信仰具有了强大的生命力,并使之得以长期延续下来。由于台湾妈祖信仰文化具有增进华人团结的重要作用,这正是我们研究的意义之一。
再次,随着台湾与海内外华人民间文化交流的增强,基于这种文化背景下的华人商贸往来必将得到进一步的发展,同时它又反过来促进民间文化的发展。文化背景的相同或相似性是商贸合作成功的一个重要文化因素。妈祖信仰文化与商业经济的互动关系前已述及。这里想说明的是,随着妈祖信仰文化研究的不断深入,必将有利于拓宽与之相关的新的经济增长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