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7岁的陈凤琴来自仙游县,学戏一年半,行当青衣
开栏语“抽簪脱袴满城忙,大半人多在戏场。”从南宋莆田诗人刘克庄的诗句中,可以看出当时莆仙戏的演出盛况。莆仙戏源于唐,成于宋,兴盛于明清时期,不仅流行于莆仙泉,更远播东南亚等华侨聚居地。2006年,莆仙戏被国务院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如今,这个传承千年的地方古剧种,要在现代社会发展中寻得一条新路。为此,本报开辟专栏“古剧新声莆仙戏寻路当代”,介绍传统莆仙戏的传承现状、拥有伟大艺术修养的老艺人、剧团的演出事业以及莆仙戏的戏迷协会,刻画当代的莆仙戏面貌。
东南网1月21日讯(海峡都市报记者 吴智飞 陈小芳 马俊杰 文/图)莆仙戏是现存最古老的地方戏剧种之一,对莆田人而言,莆仙戏不仅是亲切的乡音俚语,更是世世代代生活在莆仙地域的人们的精神印记。但目前,正统教授莆仙戏表演艺术的仅有一所学校——福建艺术职业学院莆田市艺术学校(以下简称莆田艺校)。莆田艺校每三年进行一次招生,由于生源渐缺,2012级仅招收了35个学生,传统莆仙戏的传承陷入低谷。
快要上场了,大家抓紧时间互相整理行头
实行免学费政策报名人数却很少
莆田艺校于1978年经福建省文化厅批准成立,以教授莆仙戏表演专业为主,目前是一所三年制大中专院校。虽然是一所学校,但莆田艺校并不由莆田市教育局管理,而隶属于莆田市文化局,因此不能同其他同类院校一样,享受教育部的补贴。
莆仙戏依然使用老艺人传帮带徒弟的方式授课,2012年莆田艺校进行三年一度的招生,结果只招到35名学生。学校老师介绍,由于报考的学生太少,已经实行免学费政策,但报名的学生依然没有超过两位数,经过筛选,最终只有35名学生合格。据介绍,这已经比往年的6个人、10个人要好许多。
“现在莆仙戏的传承不容乐观,年轻人都不愿意报名。”艺校校长郑智专说。
准军事化管理学生要上交手机
艺校实行准军事化管理,每周全校师生都住在校内,周末放假可以离校。周一,学生必须上交手机,周五下午放学后归还,校内还严禁谈恋爱。“只有严格的环境,才能让学生学好戏。”郑智专说。
按照课程安排,到去年春天,学生已经开始分行当学习,一个学期后,学生们以学演折子戏为主。去年12月底,学生们在莆仙大剧院表演录像了数折折子戏,将寄送去参加文华奖。学生们白天练戏,晚上上文化课。在艺校内,随时可以看到学生们在翻、腾、扑、跌、滚,同时练蝶步、云手等步伐、手势。“按照专业的培训目标,我们争取一半的学生将来能够当台柱。”郑智专说。
学生每天坚持练功,打牢基础
对话学生及家长“学戏后成长不少”
1月17日,艺校迎来期末汇演,全校学生都参与演出,校方还邀请了学生家人前来观看。经调查,大部分学生的家里都有学戏的亲戚,学生们多出于兴趣选择学戏。在期末汇演中,学生张志鸿出演《杨排风》中的韩昌王。当天早上7点,张志鸿的母亲林舜平就早早赶来学校看儿子演戏了。
学生姓名:张志鸿性别:男年龄:16岁籍贯:仙游县行当:净角大花
问:为什么想来学戏?答:从小就看戏,觉得耍大刀很帅,初中毕业后家人问要不要去学戏,我就答应了。
问:在校期间不能用手机、不能谈恋爱,会不会压力很大?
答:白天练功排戏很累,晚上还有文化课(语文、数学、英语),空余时间也用来看一些莆仙戏名段,虽然累但很快乐,没有感到多少压力。
问:孩子学戏后,有什么变化,您对儿子有什么期盼?
答(林舜平):儿子以前成绩比较差,学戏后懂得关心家人了,这是最大的变化。我只希望能够顺其自然,孩子感到快乐才是最重要的。
老师在学生上台前再次指导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