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第一社区|东南空间|新闻中心|社会|视频|福建|时评|台海|娱乐|体育|国内|国际|军事|美国|福州|厦门|莆田|泉州|漳州|龙岩|宁德|南平|三明
您所在的位置: 东南网 > 莆田频道 > 莆田政务 > 正文

莆田临港产业崛起 建市30年重大项目的支撑拉动

pt.fjsen.com 2014-02-09 16:36  李飞亭 来源:湄洲日报    

 大道春风快马,壮怀好梦宏图。新春伊始,铺陈改革发展新画卷,临港觉醒、产业崛起,最受关注。前不久,本报推出木业系列报道,引起社会反响。在今年省两会上,加快拓展临港产业,成为热议话题。

 当前,毫不动摇、坚定不移突破临港产业,是一项摆在我们面前十分紧迫而艰巨的任务和使命,承载建市30年奋斗和梦想,事关莆田发展未来和希望。开春,“悠悠万事,唯此为大”,必须上下一盘棋、一条心、一股劲,倾心、倾情、倾力作为。

 为此,在市两会启幕之际,本报刊发这篇文章,以营造氛围,强化临港觉醒意识,增进产业崛起共识。敬请关注。

 建设“人兴业茂、清风明月”的宜居港城,是莆田的共识和不懈追求。当前,港城建设如火如荼,大项目、好项目持续落地,但同时也出现一些杂音和误解。本文试图对建市30年发展历程作一回顾与分析,拨清迷雾,增进共识。

 一、莆田过去长期落后根本原因在于没有重大项目的支撑

 加快发展的关键是要有一定规模的产业集群,而产业集群的形成和发展壮大要有一个过程,包括项目的洽谈落地、资源要素和基础设施保障、上下游产业链配套、扩大再生产、技术改造升级等诸多环节,这些环节无一不是要以投资为开端、以投资为过程、以投资为依靠,而投资的来源和载体就是要有项目支撑,特别是重大项目的支撑。

 改革开放以前,莆田处于对台的海防前线,全省的大项目都布局在山区,没有大项目落在莆田,这一时期的投资量是非常少的,直到1983年投资量还不到1亿元,当年莆田的第一产业比重接近一半,产业基础极其薄弱。

 1983年建市时,我市地区生产总值(GDP)仅为6.2亿元,人均GDP为269元,三次产业结构为49.2∶26.4∶24.4,财政总收入7392万元,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386元,农民人均纯收入252元,是一个典型的农业市。到了2000年,即“九五”末,GDP为183.86亿元,五年年均增长7.5%;人均GDP为6740元,年均增长7%;三次产业结构为20∶45.3∶34.7;财政总收入14.25亿元,年均增长17%;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6388元,年均增长13.7%;农民人均纯收入3253元,年均增长9.4%。从我市自身发展来看,取得了一定进展,但总体不快,与沿海开放地区对比,就显得很慢,经济总量年均增幅不到两位数。从全省的位次和比重来看,同样很低,2000年GDP占全省的比重为4.88%,比1983年提高0.02个百分点,也就是说18年才提高0.02个百分点。从1983年到2000年的18年时间,全市固定资产投资累计仅为334.34亿元,仅为同年福州市一年固定资产投资量的78.5%。

 没有投入,就没有产出。从上述数据可以看出, “九五”以前莆田市长期经济落后的主要原因就是投入少,近20年累计的投资不及邻市一年的投入。缺少大项目,尤其是缺乏重大项目的支撑,这也是莆田成为福建沿海经济弱市的根本原因。我们发不出工资的窘境依然历历在目。

 二、莆田近年快速发展得益于重大临港项目的拉动

 进入21世纪,也就是“十五”以来,莆田的投入逐步积累,逐步上台阶,支撑着经济发展从量变到质变,支撑着经济总量的不断壮大。“十五”期间,也就是2001年至2005年五年累计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为351.26亿元,比建市头18年的投资总量还要多17亿元。“十五”末,也就是2005年我市的固定资产投资首次超百亿,从此进入了快速发展期。“十一五”期间,也就是2006年到2010年五年累计固定资产投资达到1680.33亿元,为建市头23年投资总量的2.45倍,“十一五”末,即2010年的固定资产投资近500亿元。进入“十二五”,这种势头继续持续,2011年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725.19亿元,2012年为930.43亿元,2013年达到1190亿元。投资规模迅速扩大,特别是近十年来直线上升,与经济总量的提高相匹配,2010年、2011年、2012年投资对GDP的贡献率分别为85%、60.7%、72.3%,已成为拉动经济增长的最大动力。在投资的强有力拉动下,2005年,我市GDP达到360亿元,首次从全省末位跃居全省的第七位。2011年,GDP跨越千亿门槛,达到1050.62亿元。2012年达到1200亿元,2013年达到1350亿元。

 投资的快速增长主要得益于大项目的推进。莆田市推进重点项目是从2001年开始起步的,当时全市只有29个重点项目,总投资111亿元。2003年迈开大步,当LNG正式落户我市,揭开了央企落户我市的新篇章,以此为标志,重大项目建设一路高歌、扎实推进。“十五”末,即2005年全市重点项目数达到105个,实现投资45亿元。“十一五”末,即2010年全市重点项目数达到303个,实现投资305亿元。2012年,全市重点项目数达到392个,实现投资667亿元。2013年,全市重点项目数达到432个,实现投资906亿元,是2001年的80多倍。目前,以LNG为代表,多家央企在莆投资,计划总投资达到2340亿元。随着央企的推进,民企、外企同步跟进,全市纳入全省重点跟踪管理系统的“三维”项目共有258个,计划总投资达到3472亿元,已累计完成投资860亿元。可以说,重大项目的推进,有力支撑着当今乃至今后莆田社会经济各项事业发展。

 重大的项目推进,推动了基础设施日臻完善。福厦铁路、莆永高速等基础项目落成,大大推进了城市发展,尤其是向莆铁路的开通,极大加快了湄洲湾港口城市的经济发展。东吴、罗屿、莆头作业区等一批码头泊位相继动工,2012年全市港口吞吐量达到2350万吨,大大增强了湄洲湾港口的承载能力。

 重大的项目推进,推动了“五行”基地初具规模。通过近10年来大力引进重大项目,目前莆田已形成以鞍钢冷轧、福人木业、差别化纤维、林浆纸、盘屿储备油基地、LNG天然气项目、火电厂、国投配煤基地等大型企业或基地为代表的“金、木、水、火、土”临港五行基地。通过推进这一批大项目,莆田市临港产业基地建设取得了实质性突破,湄洲湾港口城市的后发优势愈发明显。

 重大的项目推进,推动了民生福址大幅改善。以LNG为例,2003年正式落户莆田,2012年LNG产业链项目共创产值131亿元,缴纳税收达13.5亿元,占当年财政收入的10.5%,是莆田纳税第一大户,为各项改善民生的支出来源提供了强大的保障。同时,重大的基础设施项目又提升了城市的功能和品位。这充分说明了大型基础设施项目和重点产业项目的推进,在支撑经济加快发展的同时,也支撑着土地的增值、税收的增长,进而推动了居民收入的提高和民生基础的改善。美好的莆田是多么倚重重大项目的推进。

 三、莆田未来希望仍在于重大临港项目的发展与突破

 世界经济发展的一般规律表明,港口是最重要的战略资源,拥有港口特别是深水和超深水的港口城市,无不依借港口振兴城市。1983年莆田之所以能立市,根本原因是拥有“中国少有、世界不多”的天然深水良港湄洲湾。30年来,历届市委、市政府和全市人民一直梦想着以港兴市的伟业。纵观国内外港口城市崛起,临港产业是20世纪60年代以后发达国家沿海地带非常重要的一个特征,成为沿海地区工业发展的主要形式。发达国家在临港带大力发展钢铁、化工、汽车等工业,尤以日本、美国、欧洲最为明显。日本的炼油、石油化工、钢铁、造船等工业都分布在东京湾以南的沿太平洋的带状工业地带上,且都是建造在填海造陆的土地上,形成巨大的临海工业带。如占日本钢铁总产量96%的14个大型钢厂,都建在临海区,石油化学工业全部建在海岸工业地带的填海造陆区:美国的炼化集中在以休斯顿为中心的墨西哥湾;欧洲的石化产业集中于安特卫普港。从国内来看,从营口、唐山、烟台到宁波北仑港口,也是重点发展以汽车、石油化工、钢铁、造船等为主体的临港工业的港口城市。可以说,发展石油化工、冶金等为主体的临港工业是全世界、全国临港经济发展的一个缩影。

 从我市产业现状来看,真正谈得上集群的只有制鞋产业集群、电子信息产业集群和工艺美术产业集群,其他的只能称得上是产业或行业。在地域空间上也较为分散,没有形成产业链——供应链——价值链的整合体。若不能依托港口在重化工业上、在新兴产业上实现大的突破,靠传统产业的增长来维系经济增长,则增长的潜力将是有限的,甚至是可怜的,而且也是不可持续的。且我市现有工业项目规模偏小,能带动全局发展的龙头骨干项目更少,尤其缺乏具有较大生产要素整合和产业带动能力的大型重化工业项目,还没有形成对经济发展起支撑作用的龙头企业。

 纵观建市以来的发展历程,可以说临港产业是莆田未来发展的支柱产业,是带动我市相关产业发展的关键所在,也是莆田作为港口城市最具发展优势的基础性成长型产业。未来“五行”基地要快速形成,湄洲湾港口要崛起,仍取决于重大临港项目的支撑。近年除LNG、鞍钢冷轧、差别化纤维等项目外,临港工业项目再也没有可圈可点的“闪光点”,其他特重大临港项目尚未实现大突破。面对以钢铁、石化、电力为重点的重化工业向沿海城市转移的大趋势,我们要切实抓住难得机遇,进一步加大引进大企业、大集团的力度,主动承接石化、大型装备制造、冶金等产业转移,争取引入和培育具有产业龙头作用的大型企业,打造莆田工业的“航母”和区域腾飞的引擎,带动辐射一大批配套、协作、互补的中小企业,延伸产业链,形成一批集中度大、集约化水平高的产业集群,促使工业更好更快发展。特别是,要积极参与湄洲湾石化基地的产业分工,利用湄洲湾石化基地丰富的化工原料,建设石化中下游产业基地,发展对环境友好、满足本地需要为基础的石化深加工产品系列,以形成具有一定规模和战略影响的化工产业群,加快我市临港产业发展,促进湄洲湾港口城市迅速崛起。

责任编辑:陈淑霞
相关新闻
频道点击排行

关于我们 | 广告服务 | 网站地图 | 网站公告 | 法律顾问
国新办发函[2001]232号 闽ICP备案号(闽ICP备05022042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编号:35120170001 网络文化经营许可证 闽网文〔2019〕3630-217号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移动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证号:1310572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闽)字第085号
互联网出版许可证 新出网证(闽)字12号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 闽B2-20100029 互联网药品信息服务(闽)-经营性-2015-0001
福建日报报业集团拥有东南网采编人员所创作作品之版权,未经报业集团书面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他方式使用和传播
职业道德监督、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591-87095151 举报邮箱:jubao@fjsen.com 福建省新闻道德委举报电话:0591-87275327
全国非法网络公关工商部门举报:010-88650507(白)010-68022771(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