依海逐梦唱响东进序曲——莆田涵江临港拓新天
3月19日中午12点50分,在涵江临港产业园陆域形成项目现场,数十辆运输车沿着施工便道一字排开,繁忙运送海砂进行填海;不远处的海面上,有16艘运砂船在作业。 本报记者 蔡昊 摄 木兰溪、萩芦溪一路东进,汇入全省最大的海湾——兴化湾。这两大溪流的入海口之间,便是兴化湾南岸涵江港。 3月中旬,记者来到涵江港江口新墩村段的海堤上,远眺海面,只见吹砂填海造地作业繁忙。 融入加快临港觉醒大潮,风生水起,一方宏图正起势。 一 涵江,二字皆为“水字旁”,依海而兴的历史由来已久。事实上,唐贞观元年,境内就出现围海造田,筑涵(即水闸)排涝。 《莆田县志》提到,“唐代,白湖(今阔口)、涵头(今涵江)、江口是客货出入口岸”。海商聚集,商贸发达,涵江留下了“东方二十五坎”、“顺茂隆”大宅、“七街三十六埕”等历史印记,享有“小上海”之称。亦有众多乡亲由涵江港“下南洋”,不少名士往来于此。“端明港”、“端明陡门”这些名称,与宋代端明殿学士蔡襄不无关系。港口的优势,曾给当地带来巨大活力。 在涵江采访期间,“重焕港口优势”,频频被当地干群提到。 着眼当前、放眼长远,围绕“以港兴市、产业强市”发展战略,按照“深度开发湄洲湾,全面启动兴化湾,有效保护平海湾”的思路,近年来,开发兴化湾南岸涵江港的各项工作奋力推进。 2008年,兴化湾南岸港口规划启动;2009年,兴化湾(全湾)“数模”、“物模”试验研究展开;2012年10月,《国务院关于福建省海洋功能区划(2011—2020年) 的批复》中,涵江港开发涉及33.99平方公里的海域海洋功能调整为“工业与城镇建设区”和“港口航运区”;去年2月,涵江临港产业园区域建设用海规划获得国家海洋局批复。 “审批环节既复杂又科学严谨,能够获批确实来之不易。”全程参与报批工作的涵江区港口办主任林文清感慨地说,这些前期工作的突破,为现在填海造地、港口建设、项目落地提供了条件。 机遇千载难逢,发展时不我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