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石镇华东村抗倭纪念祠东镇祠主殿外墙上,保留着400多年前建祠时留下的“石衣”“石饭”。
春节期间,莆田各地举办多种特色民俗活动,节日气氛浓郁。图为涵江区新坡村的挑红盘活动。
东南网3月5日讯(福建日报记者 卞军凯 通讯员 林剑冰 陈智新文/图)做大岁,是莆田特有的一种风俗,即每年正月初四(仙游县为初五),跟除夕一样重新来围炉、过年,而且比除夕更庄重。莆田古称兴化,辖莆田、仙游两县。明代嘉靖四十一年(公元1562年),倭寇侵犯福建,在农历十一月廿九攻陷兴化府城,烧杀抢掠,许多人外出逃亡。直到次年正月廿九,倭寇才退出府城,逃亡的老百姓得于二月初二返回家中,掩埋亲友尸体,重建家园。由于当时春节已过,人们只得在二月初四补过一次年。后来为了不耽误农时,就把这习俗提前到正月初四实行。此后,莆田人民便以除夕为小年夜,正月初四为大年夜,亦称“做大岁”。
最大的节日背后,隐藏着苦难的历史
莆田市荔城区黄石镇华东村小学,与抗倭文物东镇祠连在一起。孩子们每天在操场上玩耍时,都能看到东镇祠后墙上那一排独一无二的石头画。
这些用粗石条嵌入墙体形成的“抽象画”,内容只有两种,衣与食:6个大型的蒸饭桶,26件大小不同的衣衫。“这些石画是为了祭奠在倭寇侵犯时遇难的民众,寄托着丰衣足食的期盼。”东镇祠管委会副主任陈桂荣说。
据《莆田县志》记载,倭寇第一次侵犯莆田是在明永乐八年(公元1410年),2000多人在平海登陆,明军奋力反击,倭寇大败后仓皇逃走。因明初军力强盛,至嘉靖初约130年间,倭寇未敢犯境。嘉靖二十二年(公元1543年)以后,因边备松弛,倭寇侵扰日渐频繁。此后20年间,倭寇侵犯莆田达15次,几乎年年受倭难。
倭寇犯境,烧杀抢掠,无恶不作。直到嘉靖四十一年(公元1562年),这种苦难达到了无以复加的地步。据《明史·戚继光传》中记载,当年农历十一月,倭寇围困兴化府城,广东总兵刘显奉命前来剿贼。在倭寇的里应外合之下,兴化府城陷落。这是自有倭患以来全国第一个也是唯一一个被攻陷的府城,城中无论官民都遭到血腥屠杀,遇难者中进士19人、举人53人、秀才356人,文献名邦遭遇了前所未有的浩劫。
两位小朋友展示一对白额春联
当时,百姓被杀者数万人,生还者四处逃亡。倭寇占据府城两月,适逢春节。这一年春节,莆田民众没能团圆过年。次年正月廿九,听说戚继光将到,倭寇弃城而去,攻陷和占据平海卫城。直到这时,莆田民众才敢回到家中,收拾断壁残垣,探问亲友伤亡,然后在二月初四补过了一次年。从嘉靖四十三年(公元1564年)开始,春节回归正常,但莆田人民为了纪念这段惨痛的历史,改除夕为过小年,二月初四为过大年,俗称做大岁。后来为了不耽误农时,由二月初四改为正月初四举行做大岁习俗。
至今,做大岁习俗在莆田地区已延续数百年。这段苦难史,不容遗忘。“孩子们每天都能在校园里看到这些石头画,时刻铭记这段历史。”华东小学教导曾老师说。
从先辈的奋勇抗倭中,寻找精神财富
“封侯非我愿,但愿海波平。”站在位于黄石镇顶墩村的戚继光纪念馆内,瞻仰着戚继光塑像,让人不由联想几百年前戚家军驱除倭寇保家卫国的情景。“戚家军虽远道而来,但勇猛顽强,既能陆上歼敌,更能下海追寇,深深鼓舞了莆田民众!”戚继光纪念馆负责人方鸿华说。
为了剿灭倭寇,戚家军曾经三次入莆作战,给莆田人民留下了不畏残暴、勇敢抵抗的宝贵精神力量。兴化府城陷落后,朝廷急命戚继光入闽剿贼。由于戚家军正在浙江分兵抗倭,戚继光便在义乌招募新兵万名。军情紧急,只能一边行军、一边训练。嘉靖四十二年(公元1563年)农历四月初八,戚家军进入福建,很快便与先期到达的福建总兵俞大猷、广东总兵刘显合兵一处,苦战克复平海卫。这一仗共歼灭倭寇2200人,救出被掳群众3000多人。莆田的倭患至此基本解除。
在莆田抗倭斗争史中,除了朝廷官兵的勇猛作战,普通民众的抗争同样可歌可泣。《莆田县志》中,记载了荔浦村民、南郊船户、华亭猎户等普通民众团结一致奋起反击的英勇事迹。嘉靖四十一年(公元1562年)六月,倭寇数千人由三江口登陆,围困府城。南郊船户千余人当时泊舟在城濠,主动请缨与倭寇决战,一鼓作气歼灭倭寇百余人。此外,还有华亭镇猎户数百人,英勇袭击侵犯当地的倭寇,倭寇大败,丢掉营寨逃走。
当年倭寇弃兴化府城而去后,三一教教主林兆恩作为当地乡贤,倾尽家财为遇难者收尸,让遇难者安息,让生还者免受瘟疫之苦。林兆恩多次变卖家产,赈民救灾,组织门徒先后6次在莆田县、仙游县城乡收尸2万多具,为其择地安葬。1996年,莆田市区东岩山上发现林兆恩当年埋葬死难者骨灰罐之所。这一处“明代倭难义冢”目前已搬迁至石室岩,并成为莆田市爱国主义教育基地。
“400多年前军民一心抗倭,体现了爱国爱乡、自强不息、扶危济困等伟大精神。我们用一年中最大的节日——做大岁来祭奠苦难、纪念历史,就是要代代传承这种精神。”莆田市委宣传部常务副部长唐炳春说。
留住节日习俗,也传承了爱国精神
今年正月初四晚,莆田市的网络朋友圈被“做大岁”刷屏了,洋溢着围炉、团圆的欢乐气氛。在本地论坛上,有网友甚至晒出了莆田人在非洲做大岁的场景。图片中,十几位莆田小伙举杯向家乡的亲人送上新年祝福。“无论身在何处,莆田人都不会忘了做大岁,而且比除夕更隆重,这是代代传承的。”莆田民俗专家林洪国说。
与做大岁相伴传承的,还有贴白额春联、初二不走亲戚等独有的民俗。民俗专家向记者解释了这两项习俗的历史来源:当年倭寇从兴化府城退走后,逃亡的民众回到家中,先贴白联办丧事,然后才贴春联补过年。为了祭奠逝者,在贴春联覆盖白联时专门留出上方一截,成为白额春联,流传至今;大年初二,在莆田被称为“探亡日”,是民众回到家中后互相探望亡故亲人的日子,为了避讳,此后约定大年初二这天不到亲戚朋友家中拜年。现在,如果大年初一已经登门拜年的,初二便不再有这项忌讳。
2008年1月,因为做大岁这项民俗,莆田市被列入国家级民族传统节日保护示范地建议名单。同年11月底,莆田市戚继光纪念馆举办了戚继光诞辰480周年暨林墩大捷446周年庆典,同时还举行了省国防教育基地挂牌仪式。在抗倭斗争400多年后,人们用公祭、书画展、文艺演出等各种方式纪念彪炳史册的抗倭英雄戚继光。
在莆田,除了戚继光,还有两位抗倭将军受到人们的世代敬仰,甚至演化成为供奉的神——涵江区江口镇白家村将军祠供奉的白将军和荔城区北高镇后积村万灵宫供奉的大王爷,其原型分别为抗倭英雄白仁将军和孔兆熙将军。白仁将军长期在莆田抗倭,嘉靖二十四年(公元1545年)被倭寇包围,力战而亡。孔兆熙将军是从广东赶到福建解救兴化府城时战死的,他担任广东水师都统,作战时身先士卒,冲锋在前,不幸在混战中壮烈殉国。
1月29日至2月3日,莆田市举办了首届民族英雄神像巡游活动,巡游队伍在黄石、笏石、东峤、江口等地受到热烈关注。莆田市民族英雄文化研究会代表陈玉清介绍说,此次巡游活动是为了纪念曾在莆田地区抗击倭寇的戚继光、俞大猷、孔兆熙、白仁等名将,“在继承做大岁习俗的同时,牢记这些民族英雄,弘扬爱国主义精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