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第一社区|东南空间|新闻中心|社会|视频|福建|时评|台海|娱乐|体育|国内|国际|军事|美国|福州|厦门|莆田|泉州|漳州|龙岩|宁德|南平|三明
您所在的位置: 东南网 > 莆田频道 > 要闻 > 正文

兰州自来水苯超标原因查明 到底该由谁负责?

pt.fjsen.com 2014-04-13 10:28   来源:新华 钟欣    

受污染自流沟的处置井新华

据新华社兰州4月12日电记者 12日从兰州有关部门在西固区政府召开的电视电话会议上了解到,造成兰州自来水苯超标的原因已查明,系中国石油天然气公司兰州石化分公司一条管道发生原油泄漏、污染了供水企业的自流沟所致。经甘肃省环保厅环境监测站监测,截至12日11时,兰州市6处自来水取样点苯含量检测仅剩1处未达标,其余5处苯含量已符合国家标准。

会上,兰州市委市政府主要领导、相关区县及环保部门负责人介绍了此次自来水苯超标事件的最新进展情况。兰州市环保局局长闫子江在汇报时说,兰州石化一条管道发生泄漏,污染了自流沟的4号线,导致了苯超标。

他在会后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从挖掘出的泥土中发现了泄漏的原油,目前尚未挖到泄漏的管线,不过泄漏点已经确认,施工人员仍在进行挖掘作业。

据了解,自流沟是兰州威立雅水务(集团)有限责任公司第一水厂与第二水厂之间的一条输水沟,现已使用数十年,沟下有兰州石化的管道。

10日17时至11日凌晨2时,兰州市威立雅水务集团公司检测发现,其出厂水苯含量高达118微克/升至200微克/升,远超出国家限值的10微克/升。消息一出引来强烈关注,兰州市政府宣布24小时内兰州市自来水不宜饮用。

新闻追踪

污染源头查明 诸多疑虑未消

目前兰州正在做恢复正常供水前的准备工作。但这次自来水危机带来的诸多疑虑并未消除。

疑虑未消

12日11时,久未落雨的兰州迎来一场阵雨,居民冒雨出门领取饮用水。西固区天景园小区73岁的拜福军和老伴带着家中的盆和桶,出来取水。事件发生后,当地政府承诺24小时不间断运送并供应安全水。西固区仍然是受影响最严重的地方。

在西固区街头,随处可见拧着水桶的民众。他们告诉记者,虽然家中自来水供应恢复正常,但仍不敢饮用。

“水危机”打破了西固民众的“休闲周末”,当地餐馆也显得冷清,光顾者减少。一家牛肉面馆内,进出者多为建筑工地工人,面馆老板马成俊说,从11日开始,生意便减少一半多,大家还是心存疑虑,担心水的来源不安全。

不少餐馆、酒店,张贴“红榜”标注“本店用水为政府送水、储备水和纯净水”,但店员反映“生意额仍旧下降”。

谜团待解

自来水关系到每个人的身体健康。水质出现异常,政府和供水企业理应第一时间向社会公布,这在我国政府信息公开条例中已有规定。

11日,消息一经媒体报道,兰州自来水苯严重超标立即成为网络上的热点。截至当日晚8时许,仅新浪微博与此相关的微博数就有10万余条。网民普遍表达了对饮用水安全的担心,以及对兰州威立雅公司和兰州市政府处置措施的不满。

那么,有关部门是何时发现苯超标的?这一问题对确定信息发布是否迟缓十分重要,然而记者采访了解到,有关部门的说法并不一致,时间相差10个小时以上。

记者从甘肃省有关部门了解到,4月10日17时,兰州威立雅公司在进行水质检测大分析时,发现苯含量超标。而据兰州威立雅公司有关负责人介绍,发现苯超标的时间是10日23时。到了11日,发现时间又有了变化,当日16时30分,兰州市政府、甘肃省环保厅、兰州威立雅公司和兰州疾控中心联合举行的新闻发布称,发现苯超标的时间为11日。

不仅如此,苯含量也出现“跳水”。据了解,兰州威立雅公司10日17时对出厂水的检测数据是苯含量高达118微克/升,到了新闻发布会,这一数据降到78微克/升。但不管哪一个数据都是严重超标。

其实今年3月,兰州就曾出现自来水大范围异味。尽管供水和有关部门很早就获知了消息,却未及时公布,引起社会质疑。

谁该负责?

在11日兰州市政府新闻办召开的新闻发布会上,兰州市委副书记、市长袁占亭代表市委、市政府向市民道歉。

当日,兰州成立以市长袁占亭为组长的应急处置领导小组,并启动应急预案。领导小组随即宣布了包括抽调专门力量组成调查组在内的五项措施,表示要对有关责任人严肃处理。

目前环境事故频发是我国经济社会生活中的一个特点,很多行为与环境法律法规背道而驰,却没有引起人们的足够警惕。我国环境保护法第四章第三十一条规定,因发生事故或其他突然性事件,造成或者可能造成污染事故的单位,必须立即采取措施处理。水污染防治法也有类似要求。

网民和专家表示,原因查明后,在对直接责任企业和责任人依法依规严厉问责之外,对供水企业、环保、建设等部门也应进行尽职调查,因为这些部门共同承担着保障供水安全的重任。

这次遭受苯污染的自流沟已经使用多年,沟下的化工企业管道也是长期存在。对于这样一个显而易见的污染隐患,供水企业和政府有关部门怎么可能不知情?应该调查相关部门及其责任人是否存在失职行为,若属实,也应一并追究。(新华 钟欣)

责任编辑:陈艳艳
相关新闻
频道点击排行

关于我们 | 广告服务 | 网站地图 | 网站公告 | 法律顾问
国新办发函[2001]232号 闽ICP备案号(闽ICP备05022042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编号:35120170001 网络文化经营许可证 闽网文〔2019〕3630-217号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移动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证号:1310572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闽)字第085号
互联网出版许可证 新出网证(闽)字12号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 闽B2-20100029 互联网药品信息服务(闽)-经营性-2015-0001
福建日报报业集团拥有东南网采编人员所创作作品之版权,未经报业集团书面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他方式使用和传播
职业道德监督、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591-87095151 举报邮箱:jubao@fjsen.com 福建省新闻道德委举报电话:0591-87275327
全国非法网络公关工商部门举报:010-88650507(白)010-68022771(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