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嶷嶷蔡公,其人杰然”——蔡襄千岁祭
二 庆历七年(1047年),蔡襄举家移居莆田城南。那个原本无名的村庄后来因蔡襄而名为“蔡宅”。后世论起蔡襄籍贯,一般指赤湖蕉溪;论起蔡襄故居,一般指蔡宅。仙游枫亭建有蔡襄陵园,城厢蔡宅建有忠惠祠,皆为明、清之际,由地方官和蔡氏子孙重建续建,当代亦有多次修缮之举。枫亭蔡襄陵园前有石望柱一对,上书“四谏经邦,昔日芳型垂史册;万安济众,今朝古道肃观瞻”。此联由蔡襄后裔、乾隆年间礼部尚书蔡新撰写,所述乃蔡襄个人事迹和历史贡献。城厢蔡宅的忠惠祠堂前,亦有石柱一对,上书“壶山兰水同千古,庆历熙宁第一人”,显然是当代文人所撰,虽然缺乏文彩,缅怀褒扬之意却甚。对蔡襄的纪念与追思,不是在今天才刚刚开始,蔡襄去世不久,他的挚友欧阳修就撰写了一篇近2000字的悼念文章,《端明殿学士蔡公墓志铭》最后一段是这样的:“谁谓闽远,而多奇产,产非物宝,惟士之贤,嶷嶷蔡公,其人杰然”;宋宰相赵鼎称颂蔡襄“儒林仪表、国家栋梁”;宋著名诗人王十朋作《蔡端明祠堂》诗云,“政绩留南纪,祠堂枕大江。山川与人物,今古两无双”; 南宋大理学家朱熹评其“前无贬词,后无异议,芳名不朽,万古受知”;明状元柯潜干脆称蔡襄,“莆阳第一”。 20出头出仕,近30岁才参与高层议政,55岁而终老,仕途经历仅30载不到,蔡襄为何在后世能获得如此盛誉?《端明殿学士蔡公墓志铭》有过贴切评价:“谠言正色,出入左右,弥缝补阙,间归干闽,有政在人,食不畏蛊,丧不忧贫,疾者有医,学者有师,问谁使然,孰不公思……” 扼而言之,千年以降,后世褒扬彰显蔡襄之卓著功勋,主要在“仕君则忠”和“安民以德”两个方面。 蔡襄是北宋名臣,先后任过漳州军事判官、西京留守推官、馆阁校勘、知谏院、直史馆、知制诰、龙图阁直学士、枢密院直学士、翰林学士、三司使、端明殿学士等职,出任福建路转运使,知泉州、福州、开封和杭州府事等。 蔡襄在朝廷第一次发声是以“持不同政见者”的身份出现的,这一年蔡襄28岁,初任西京留守推官,官阶不高,一出手却做了件惊天动地的事:他撰写了一首一千多字的组诗《四贤一不肖》,公开声援遭贬的“四贤”范仲淹、欧阳修、余靖、尹洙,炮轰“不肖”的当权派高若讷。这首组诗引起朝野轰动,京都人士争相传写,“鬻书者市之,得厚利”,成为畅销书。连当时的契丹使者都“买以归,张于幽州馆”。至此,蔡襄以耿亮之声知于朝野。后世称其“四谏经邦”,指的是,蔡襄曾经四次在朝廷危局中,发出了与主流当权派针锋相对的不同政见。为此,蔡襄因言获罪,多次遭贬,虽付出惨重代价,却彰显了一位传统士大夫的“忠惠”之名。 蔡襄生平事迹无数,尤以重民哀生扬名,史书有载的有两件大事,一为“知福州,改福建路转运使,开古五塘溉民田,奏减五代时丁口税之半。”百姓感念,“为公立生祠于塘侧”。二为主持建造泉州洛阳桥(又称万安桥)。洛阳桥是我国第一座海港大石桥,洛阳桥的建成,推动了当时泉州成为“海上丝绸之路”的进程。《兴化府志》介绍洛阳桥修建时,“襄立石为梁,其长三百六十丈,种蛎于础以为固,至今赖焉。又植松七百里以庇道路,闽人刻碑纪德。”“立石为梁”, 是桥梁建筑史上的重大突破,近代称之为“筏型基础”;“种蛎于础以为固”,被认为是世界上生物学 运用于建筑的先例;“植松七百里以庇道路”,颇为科学,可见蔡襄重视生态平衡。故此,当代著名桥梁专家茅以升称蔡襄为“福建桥梁界的状元”。 此外,后世谈论蔡襄,必定还会提到《荔枝谱》和《茶录》。《荔枝谱》系蔡襄知泉州府时所著,全文2000多字,是古代中国最早的荔枝学专著,英国人李约瑟博士编著《中国古代科技史》,称《荔枝谱》是“世界上第一部问世的果品分类学著作”。 蔡襄是茶学家,他任福建转运使期间,督办改进并提升了当时著名的北苑御园的茶叶品质,当时的“建茶”、“建茗”名列北宋贡茶之首。后,蔡襄创作《茶录》,为继陆羽《茶经》之后最有影响的论茶专著。 当然,后人敬慕蔡襄,更在于他作为文化人的书风诗品。蔡襄是北宋著名的书法家,与苏轼、黄庭坚、米芾并称“宋四大家”(简称“苏、黄、米、蔡”)。其书法楷行皆妙,尤以“飞白散草”为最,是宋代书法发展上不可或缺的关纽人物。《兴化府志》载,“襄工于书,为当时第一。仁宗尤爱之……”苏东坡言:“独蔡君谟天资既高,积学深至,心手相应,变态无穷,遂为本朝第一。”欧阳修评价更高:“自苏子美死后,遂觉笔法中绝。近年君漠独步当世,然谦让不肯主盟。” 蔡襄同时还是北宋重要的诗人,当时有《莆阳居士集》行于世,传世诗、词、赋有420多首,其中与家乡莆阳有关的十数首。后世评价其诗作“清遒粹美”,开了闽诗在宋一代的新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