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第一社区|东南空间|新闻中心|社会|视频|福建|时评|台海|娱乐|体育|国内|国际|军事|美国|福州|厦门|莆田|泉州|漳州|龙岩|宁德|南平|三明
您所在的位置: 东南网 > 莆田频道 > 莆田新闻 > 正文

莆田明朝尚书宅梁柱歪斜瓦散落 却久未修缮

pt.fjsen.com 2013-11-29 08:48  吴智飞 陈小芳 来源:东南网    

古宅门口挂着大红灯笼,上面写着现在主人的姓氏﹃郑﹄

东南网11月29日讯(海峡都市报记者 吴智飞 陈小芳 文/图) 位于莆田荔城区镇海街道英龙社区双池巷的明朝陈尚书宅被评为市文物保护单位,最早的屋主陈俊历任明朝户、兵、吏三部尚书。如今,古宅梁柱倾斜,加固方法粗糙,瓦片散落,逢雨必漏。十余名居民尚居住在宅内,他们对房屋安全也十分担忧。

三进二厅七厢房 明朝古画描梁上

昨日上午,记者穿巷走弄,终于在双池巷找到了这座古宅。古宅门口悬挂着一对大红灯笼,上书繁体字“郑”。门口右门楣上的一块红牌,记录这座古宅的名字和历史。据介绍,陈尚书宅原为明朝尚书陈俊府邸,后转卖于宋氏,又转卖给郑氏。之后,郑氏子孙世代居于这幽深的古府中。

宅中67岁的郑雄中介绍,古宅原有三座一般大小的府邸,如今只余其一。府邸有三进二厅七厢房,其中两座厢房在1998年倒塌。陈尚书宅最初占地面积广阔,如今只剩不足700平方米。这座近600年的老宅,宅内的木头、土墙、砖瓦、石条均透出古朴的气息。在古宅大门房顶的两根横梁上,记者看到一些线条优美的描画,郑雄中介绍,这是明朝古艺术,是这座古宅中所剩不多的文物之一。

大门顶上两根木梁还保留着明朝的雕刻

   木头被白蚁蚀空 部门无资金修缮

这座宅邸里现在居住着数户郑氏后人。据介绍,宅邸历史上屡有加固,然而近年来屡遭洪水、地震之苦,却从未修缮。记者看到,后厅不少横梁已经脱离凹槽,居民用新木头垫着石块顶住,完全脱离的用水泥砌住。顶梁柱歪斜,居民用木头钉住加固,令人担忧。

此外,在前厅屋顶,一缕缕阳光从瓦片缝隙中穿过。郑雄中介绍,陈氏府宅属于木质结构,宅中木头多数已被白蚁蛀蚀至空心,屋顶破损,瓦片散落。居民最怕下雨和地震,真怕某天就突然倒塌。自被评为文保单位后,居民就无权自己修补加固,而部门却无资金进行“保护式”修缮。“每逢暴雨、台风和地震,我们就被紧急疏散。”郑雄中说。

荔城区文管办工作人员介绍,陈尚书宅属于市级文物保护单位,对于文物的修缮工作最缺的便是资金,文管单位也一直在争取足够的资金。

梁柱出现歪斜,住户用木桩将其支撑住

□人物点击

陈俊,字时英,莆田人,明成祖永乐十七年(1419)生于莆阳城关后埭双池巷。

陈俊少年时文思敏捷,正统十二年(1447),中举人第一名,翌年中进士。陈俊初授户部主事,忠于职守,严于律己,办事有方,迁户部员外郎、郎中。英宗天顺五年(1461),两广用兵合讨叛蛮,军需供给告急,诏命陈俊赴广东筹集军饷。当时盐商私贩食盐,牟取暴利,百姓困苦不堪。他到任后即刻整顿市场,公告鼓励贸易,出色地完成任务。宪宗成化四年(1468),召为户部侍郎。

成化十三年(1477),升至南京户部尚书,宪宗出于对边事的关心,改陈俊为南京兵部尚书,参赞机务,铲除宿弊。成化二十年(1484),改为南京吏部尚书。孝宗弘治元年(1488)二月,陈俊卒于家,年七十,朝廷赐谥康懿,遣官谕祭营葬,城关后埭建有“三部尚书”坊。

一间厢房的门楣上有康熙年间的题字

责任编辑:林静
相关新闻
频道点击排行

关于我们 | 广告服务 | 网站地图 | 网站公告 | 法律顾问
国新办发函[2001]232号 闽ICP备案号(闽ICP备05022042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编号:35120170001 网络文化经营许可证 闽网文〔2019〕3630-217号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移动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证号:1310572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闽)字第085号
互联网出版许可证 新出网证(闽)字12号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 闽B2-20100029 互联网药品信息服务(闽)-经营性-2015-0001
福建日报报业集团拥有东南网采编人员所创作作品之版权,未经报业集团书面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他方式使用和传播
职业道德监督、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591-87095151 举报邮箱:jubao@fjsen.com 福建省新闻道德委举报电话:0591-87275327
全国非法网络公关工商部门举报:010-88650507(白)010-68022771(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