莆田新闻|莆田政务|莆田舆情|本网原创|福建日报看莆田|莆田视频|健康生活|妈祖之光|天下莆商|美丽莆田
您所在的位置:东南网 > 莆田新闻 > 正文

莆田清明节做“龟” 俗语浓缩节日民俗的精华

2015-03-31 15:44  陈小芳 李伟强 马俊杰 来源:东南网  责任编辑:林静   我来说两句
分享到:

﹃清明龟﹄是一种大米做的食物

东南网3月31日讯(海峡都市报记者 陈小芳 李伟强/文 马俊杰/图)俗语是人们日常生活中常用的通俗语言,是生产、生活现象的反映和民俗活动的浓缩,极具生活气息,生动有趣。在莆仙方言俗语中,能找到很多民俗的影子,甚至是已经消亡的旧俗。本期《听乡音·识莆田》栏目,将为您解读莆仙俗语背后的节日风俗。

“龟”是带馅米食类似红团

在莆田,清明节有做“龟”的习惯,与过年时家家户户制作“红团”类似。在俗语中,“做一龟印敲出”便是对这一习俗的真实写照。

涵江区显应村的吴大爷介绍,在莆田,每逢节日或喜事,人们往往会制作红团和龟。这两种都是带馅的大米食品,只是形状不同。印制龟的木模——龟印是用硬木刻制的,成是龟壳状,还有头和四足。俗语用一个“敲”字,既生动又准确。吴大爷告诉记者,这句俗语的本意是指“同一个龟印印出来的”,意为一模一样,特别用于指代长相一样。

莆田清明节,人们做“清明龟”祭祖。但在当地,有两种不同地域特色的“清明龟”。原莆田县的清明龟是将地瓜煮熟后捣烂,加大米粉末(现在一般加面粉)和酵母,经过发酵后,加糖,用龟印压制成形,蒸熟。而仙游清明龟则是用糯米粉拌鼠曲草磨成的粉为皮,以绿豆加糖煮熟为馅,用龟印压制蒸熟,做成的龟表面呈紫黑色。

俗语浓缩节日民俗的精华

端午节是莆仙八大传统节日之一,不仅时间长,且内容丰富。莆仙民间有谚语“初一糕、初二粽、初三螺、初四桃、初五划龙舟”。吴大爷说,莆仙方言“春花午时草”说的就是初五当天的民俗活动,也比喻容易过时的或应时的美好事物。

吴大爷介绍,初五当天,家家户户都会上山采集或到市场购买艾叶、野草等有芳香的青草,这些青草就被称为午时草。中午,人们用这些青草煮水,并用这些水煮蛋和沐浴,据说可驱邪避毒,并且这些青草只有初五当天煮才有效。

年轻人小许说,莆田冬至时不可或缺的“三春”纸花,“三春”代表福禄寿。冬至时,将纸花插在供品上,寄托美好愿望。“听老人讲,只有冬至才用‘三春’,有特别的节日寓意。”小许说,莆仙方言俗语不仅朗朗上口,还浓缩着节日民俗的精华。

互动

读者反馈:今年80岁的吴大爷看了本报《听乡音·识莆田》栏目中3月26日P06版《五果祭头牙每果都有好寓意》的文章,提出了自己不同的见解。

吴大爷说“五果”最初应该叫“糕果”,在方言发言中有些许相似。据吴大爷介绍,以往祭祀时是使用糕点垒成小塔,再加上一种水果。后来因为制作工序复杂,渐渐变成了“五果”来代替。

 

打印 | 收藏 | 发给好友 【字号
心情版
相关评论
关于我们 | 广告服务 | 网站地图 | 网站公告
国新办发函[2001]232号 闽ICP备案号(闽ICP备05022042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编号:35120170001 网络文化经营许可证 闽网文〔2019〕3630-217号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移动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证号:1310572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闽)字第085号
网络出版服务许可证 (署)网出证(闽)字第018号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 闽B2-20100029 互联网药品信息服务(闽)-经营性-2015-0001
福建日报报业集团拥有东南网采编人员所创作作品之版权,未经报业集团书面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他方式使用和传播
职业道德监督、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591-87095403(工作日9:00-12:00、15:00-18:00) 举报邮箱:jubao@fjsen.com 福建省新闻道德委举报电话:0591-872753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