莆田市1983年正式成立 盘点建市30年30件大事
1 1983年,国务院批准成立莆田市 1983年9月9日,经国务院批准,成立莆田市。1983年11月,中共莆田市委、莆田市人民政府正式对外办公。1984年12月,中共莆田市第一次代表大会召开,莆田市第一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和政协莆田市第一届第一次会议召开。2002年,莆田市部分行政区划调整,现辖仙游县、荔城区、城厢区、涵江区、秀屿区、湄洲岛国家旅游度假区、湄洲湾北岸经济开发区。 2 1984年,提出“开发湄洲湾、振兴莆田市”发展战略 1984年,“开发湄洲湾、振兴莆田市”发展战略提出,之后,历届市委、市政府又相继提出“建设现代化港口城市”、“加快新兴港口城市建设”、 “经济翻番 、港城崛起”、“跨越发展、宜居港城”、“以港兴市、产业强市”、“建设‘人兴业茂、清风明月’宜居港城”等一系列重大发展战略,体现了一脉相承、与时俱进,经济社会发展取得巨大成就。2005年,莆田市经济总量首次跃居全省九设区市第七位,2008-2012年间,地区生产总值年均增速居全省第一位,财政总收入年均增速居全省第二位,规模以上工业产值年均增速居全省第二位,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年均增速居全省第三位。2013年上半年,地区生产总值和财政总收入居全省第六位。主要经济指标增幅连续多年位居全省前列。 3 1987年,莆田雪津啤酒厂建成投产,2006年成功改制 福建雪津啤酒有限公司原名莆田啤酒厂,是一家县属国有企业,1987年建成投产后,通过有效扩张规模和品牌,产销量从当年3万吨迅速增长到2005年的83万吨,迈进全国啤酒业五强。2006年,英博集团以58.86亿元人民币收购雪津公司100%股权,其中国有股权占39.48%,溢价近45倍,并将雪津公司更名为英博雪津啤酒有限公司。2012年实现产销量140万吨、税收9.7亿元,是全市纳税第二大户,进入全国啤酒业四强。 4 1987年,“妈祖千年祭”盛典在湄洲岛举行,妈祖文化迈向世界 妈祖文化见证了海峡两岸割不断的亲缘,推动了两岸关系和平发展。1987年农历九月初九,妈祖羽化升天一千年,湄洲岛举行“妈祖千年祭”活动,海内外信众10万多人参加祭典活动。1989年台湾宜兰240名信众乘20艘渔船直航湄洲进香,开创了两岸隔绝之后直航的先河;1994年至今成功举办了15届湄洲妈祖文化旅游节;1997年湄洲妈祖金身巡游台湾102天,接受信众千万人次朝拜,产生巨大轰动;2004年中华妈祖文化交流协会成立;2006年,7000多名台胞赴湄洲妈祖祖庙进香,是迄今为止到大陆最大的进香团;2006年妈祖祭典列入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2009年至今成功举办了五届海峡论坛·妈祖文化周,增进了两岸民众交流;2009年妈祖信俗申报“世遗”成功,以“立德、行善、大爱”精神为核心的妈祖文化从莆田走向世界,成为全人类共同的文化遗产。 5 1988年,国务院批准莆田市为经济开放区 1988年2月14日,国务院批准新增辟经济开放区,将莆田市(含城厢区、涵江区)及其莆田县、仙游县,列入闽南三角经济开放区,享受相应的政策待遇。这一决定,为莆田深化改革,扩大开放,大力发展外向型经济创造了非常有利条件。之后,1989年,莆田建市后最大台资鞋革企业福建协丰鞋业有限公司落户莆田;1995年,侨资佳通轮胎注册成为福建省规模最大的外资轮胎生产企业;2000年,侨资项目湄洲湾火电厂第一台机组并网发电;2009年,仙游台湾农民创业园被国台办批准为国家级台湾农民创业园;2013年,国家发改委正式核准改革开放以来我市引进的最大外资项目——林浆纸一体化项目。 1999年12月16日,秀屿港(含湄洲岛客运码头)正式对外国籍船舶开放。至今,湄洲湾北岸港口已与世界29个国家和地区的近50个港口通航。 6 1988年,中央确认闽中游击区为南方三年游击战争的独立游击区 1934年至1937年,闽中党组织率领闽中工农游击队独立坚持了三年艰苦卓绝的游击战争,成功创建了闽中游击区。1988年12月,主持中央军委日常工作的杨尚昆副主席批示,同意以莆田为中心的闽中游击区作为南方三年游击战争的一个独立游击区,闽中游击区的历史地位得到中央军委的确认,新版《毛泽东选集》的相关注释作了相应的修改,闽中游击区作为南方8省15块游击区之一载入中国人民革命的光辉史册。 7 1991年,南少林寺遗址确认在莆田林山村 1991年9月,中国体育科学学会武术学会与福建省体委、福建省武术协会在莆田联合召开南少林寺遗址论证会,来自全国各地的武术、历史、考古、宗教等学术界的专家论证,确认林山村寺院遗址就是历史悠久的林泉院遗址,即武术界通称的南少林寺遗址。1992年4月,莆田市政府在北京人民大会堂举行南少林寺遗址论证会暨重建南少林寺新闻发布会。当年,全国政协副主席、中国佛教协会会长赵朴初先生亲笔题写“南少林寺”匾额。1994年4月,首届中国莆田国际南少林武术节举办,33个国家和地区的47支武术团队参加。至今成功举办5届南少林武术节。 8 1992年,国务院批准湄洲岛为国家旅游度假区 1988年6月,省政府开辟湄洲岛为省级对外开放旅游经济区。1992年10月,湄洲岛国家旅游度假区获国务院批准建立以来,先后获得国家AAAA级旅游景区、全国摄影创作基地、中国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基地、海峡两岸交流基地、中国民间文化艺术之乡、世界节日活动之城和国家级风景名胜区、国家级海洋公园等荣誉称号。湄洲妈祖祖庙是海内外2亿多妈祖信众的精神原乡,每年前来湄洲岛朝拜妈祖的台胞超过20万,成为大陆地区吸引台胞观光旅游最密集的地区之一。2006年、2010年中央电视台“心连心”艺术团两次来湄洲岛慰问演出。目前湄洲岛正努力创建国家AAAAA级旅游景区和朝圣岛、生态岛、度假岛。 9 1992年,后海围垦工程竣工 后海围垦时为福建省最大的围垦工程,位于秀屿区埭头镇和荔城区北高镇之间,围垦面积3.03万亩,可开发农业区1.6万亩、水产养殖区1.4万亩,目前海洋经济年产值6亿元。1994年,忠门北江围垦竣工,围垦面积1.01万亩。2006年12月,澄峰围垦合龙闭气,围垦面积1.02万亩。2007年,省道201线东吴段路堤和妈祖城路堤工程相继建成,围垦面积1.64万亩。至2012年底,全市共建成围垦工程119处,面积20.16万亩,有效缓解了莆田人多地少的矛盾,促进了经济社会发展。 10 中心城区面积扩大10倍,城市建设日新月异 建市以来,莆田市不断加快城市化进程,使莆田城区从1983年的4.73平方公里,扩大到目前的53.04平方公里,人口从5.36万人增至52.81万人。 仙港大道、荔港大道、城港大道、涵港大道等疏港道路的建设,连接了中心城区与港口,加快了港口经济的发展。1996年,沈海高速公路莆田段的开工建设,实现了我市高速公路零的突破。目前全市高速公路网总长263.35公里。二级普通干线公路从建市初始的32.97公里增加到299公里。城市生活污水处理率达83%,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达99.01%,绿化覆盖率达45.99%,人均公共绿地面积12.9平方米。旧城改造面积近300万平方米,新建物业管理小区189个,总建筑面积1350万平方米。城市人均居住面积达到40平方米,居全省前列。 11 1998年,首届世界兴安恳亲大会在莆田召开 莆田是我省著名侨乡,有海外侨胞150万人,港、澳、台同胞近30万人,涌现出一批商界有成、政界有位的杰出人士。广大侨胞敦睦乡谊,报效桑梓,热心捐资,兴建学校、医院等一批公益事业。为加强与旅外乡亲和社团联系,1990年成立莆田市海外联谊会,面向海外同胞,发挥侨乡优势,拓展联络渠道,现与海外67个社团保持联系。为表彰爱国侨胞的贡献,从1993年起,累计五批共授予277人“荣誉市民”称号。1998年首届世界兴安恳亲大会在莆召开,现已成功举办五届。 12 木兰溪防洪工程、仙游金钟水利枢纽工程建设,发挥了重要防洪减灾效益和解决供水作用 1999年12月,木兰溪防洪工程正式开工建设,仙游、荔城、城厢、涵江、秀屿5个县区40个乡镇200多万人受益,保护耕地面积37万亩。现已完成木兰溪下游防洪一期、二期工程和三期荔涵段主体工程建设,结束了莆田市主城区河段不设防的历史,发挥了重要防洪减灾效益和经济社会效益。2006年,福建省改革开放以来唯一在建的大型水利枢纽工程仙游金钟水利枢纽工程动工建设,这是一座集灌溉、供水于一体的大型跨流域调水、引水工程,2012年5月竣工投用,总库容1.06亿立方米,年可供水1.84亿立方米。至此,莆田市东圳水库、萩芦溪水库群、金钟水库三水源服务平海湾、湄洲湾、兴化湾的供水格局基本形成。1997年、2010年,湄洲湾北岸供水工程、金钟水利枢纽引水配套工程先后开工建设。2007年10月,平海湾跨海供水工程正式通水,解决了南日岛等海岛饮水问题。 13 莆田市荣膺全国“双拥模范城”四连冠 2000年,莆田市荣膺“全国双拥模范城”荣誉称号,后又连续于2004年、2008年、2012年获此殊荣。“四连冠”的荣誉凝聚着妈祖故乡320多万军民历久弥坚的双拥情结,在重大项目建设、抗洪抢险、扑灭山火等现场,部队官兵把驻地当第二故乡,作出了巨大贡献。1999年12月,海军命名东海舰队驱六支队523导弹护卫舰为“莆田舰”。 14 2002年,教育部批准成立莆田学院,全市各级各类教育体系日臻完善 1985年基本普及小学五年教育,1997年在全省率先实现“两基”达标。1991年4月,经国务院批准,兴化职业大学更名为莆田高等专科学校。2002年3月莆田高等专科学校、福建医科大学莆田分校、莆田华侨体育师范学校等合并升格为本科院校——莆田学院。2004年湄洲湾职业技术学院成立,我市形成了基本完善的教育体系,学前教育、普通中小学教育、职业教育、高等教育、特殊教育、老年教育和终身教育等各级各类教育协调健康发展,在校生人数超过60万名。2010年,莆田比全省提前两年实现全面“双高普九”,2011年,湄洲湾职业技术学院通过教育部高职教学水平评估,2012年莆田学院通过教育部本科教学水平评估。 15 2003年,LNG落户莆田,拉开央企进驻莆田序幕 2003年,福建LNG(液化天然气)项目接收站填海工程在莆动工,相关产业链项目不断延伸,掀起了央企在莆田投资建设项目的热潮。目前已有中国海洋石油总公司、国电龙源电力集团股份有限公司、鞍山钢铁集团公司、神华集团、中国医药集团总公司、中国国电集团公司、中国中铁股份有限公司、中国核工业集团公司等28家央企落户莆田,共对接项目50项,总投资2324亿元,至2012年底累计完成投资290亿元。LNG、抽水蓄能电站、鞍钢冷轧等一批重大项目先后投产,极大推动了湄洲湾港口城市建设步伐。 16 2003年,莆田市在全省率先建立“一办三中心”服务平台 2003年,莆田市在全省率先成立了“一办三中心”(市招投标办、市行政审批中心、市招投标中心、市投资项目服务中心),推行“一站式办公、一条龙服务、并联式审批、阳光下作业、规范化管理”的行政审批模式,有效地促进了政府职能转变和行政管理体制改革。2009年8月,市委、市政府对“一办三中心”进行整合、提升后,设立市发展服务中心。市发展服务中心集行政审批、公共服务、资源配置、信息公开、管理协调、投诉监督等多项功能于一体,着力创建程序最简、路径最短、时间最少、效率最高、服务最优的服务中心。 17 2005年,莆田市多元化矛盾纠纷调解衔接机制在全国推广 2005年以来,莆田市立足实际,积极探索建立以“党政领导、综治负责、司法引导、多元衔接、合力调处、共促和谐”为核心的多元调解衔接新机制,通过诉讼关口前移,推进组织网络、工作制度、调解活动、效力确认等四个环节的有效衔接,打通了司法调解与人民调解、行政调解、行业调解等调解方式的对接通道,大量的矛盾纠纷消化在基层、化解在诉前,有效地降低了“民转刑”案件的发生率,为全市社会的安定稳定提供了有力保障。莆田市的多元调解衔接工作经验走在全国前列并推广。 18 莆田市连续四届荣获“全国科技进步先进城市”称号 2005年起,莆田市连续四届荣获“全国科技进步先进城市”称号。2012年初,莆田市被列为全省唯一的科技创新型试点城市。同年9月,国务院批准莆田高新技术园区升格为国家级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开展院地合作十多年来,先后从中科院20多个研究所引进科技成果112项,目前已投产72项,年产值超过80亿元。 19 2006年,首个国家级木材贸易加工示范区在秀屿设立 莆田“无木生材”,有经营木材的传统与优势,产品销往世界各地。2004年9月,国家质检总局批准在莆田市湄洲湾秀屿港区建立进口木材检疫除害处理区,为我国首个国家级海运口岸封闭管理的进口木材检疫除害处理区,规划年熏蒸处理300万立方米原木。2006年1月,国家林业局批准设立秀屿国家级木材贸易加工示范区,是我国首个国家级木材贸易加工示范区,集进口原木经营贸易、木制品加工、林产品仓储展销等功能为一体。园区现入驻企业近百家,年实现产值约40亿元。2007年4月,莆田被中国木材流通协会授予“中国木业之城”称号。 20 2006年,首届中国(莆田)海峡工艺品博览会举办 2006年,首届中国(莆田)海峡工艺品博览会在莆田举办,迄今已成功举办八届,是目前国内规格最高、规模最大的以海峡两岸为中心的工艺品专业展会,有力地推动了莆田工艺美术产业迅猛发展, 工艺美术产业已成为莆田支柱产业之一,并相继获得“中国木雕之城”、“中国古典工艺家具之都”、“中国珠宝玉石首饰特色产业基地”、“中国银饰之乡”、“中国礼仪工艺用品之都”、“中国仙作红木家具产业基地”等国家级区域品牌。 21 2007年,向莆铁路开工,2013年开通运营 2007年11月,向莆铁路动工建设,2013年9月26日正式开通运营,成为我省连接中部和内陆腹地运量最大、标准最高、最便捷的客货兼营的国家一级快速铁路干线。向莆铁路开通后,湄洲湾港口腹地延伸至江西、湖南、湖北等内陆省份,莆田市也成为福建中西部和江西地区最近的出海口,开启了与中西部“港铁联运”的新纪元。此前,2010年4月26日,福厦铁路莆田段开行动车组,结束了莆田“手无寸铁”的历史。 22 2010年,成功举办福建省第十四届运动会 2006年10月,经专家评审,省政府批准由莆田市承办福建省第十四届运动会。莆田市上下一心积极筹办,新建了“七馆六场一基地”——综合体育馆、游泳健身馆、重竞技馆、网球馆、羽毛球馆、射击馆、武术训练馆和体育场东看台、网球场、飞碟射击场、射箭场、门球场、地掷球场、皮划赛艇基地及县区体育场馆等一大批公共体育设施,并统筹推进城市建设。2010年10月,福建省第十四届运动会在莆田成功举办,是莆田市历史上第一次承办的全省综合性体育盛会。同年11月,成功举办了福建省老年人健身大会。后省运效应明显,先后承办了第五届亚洲体操锦标赛、第五届世界龙狮锦标赛、国际青年篮球四国挑战赛、环球功夫争霸赛、中澳青年网球交流赛、全国飞碟、射击、射箭、击剑、武术、篮球锦标赛等国内外体育赛事,荣获国家射击、射箭基地称号,全民健身活动蓬勃开展。 23 2010年,市第一医院、莆田学院附属医院、解放军九五医院晋升三级甲等医院 莆田成为省内拥有三甲医院最多的设区市之一,在发挥技术引领、科技导向、服务示范和惠及广大患者等起到积极作用。建市以来,医疗卫生机构数、床位数、卫技人员数从建市时的119个、3443张、3309人发展到现在的1287个、9949张、11345人,逐步形成以市级医院为主导、县区级医院为龙头、乡镇卫生院为枢纽、村卫生所为网底、民营医院为补充的城乡医疗服务网络,百姓就医设施条件全面提升。组建市第一医院和莆田学院附属医院两大医疗集团,努力实现优质医疗资源下沉基层,让基层群众能享受到优质、便捷的医疗服务。 24 2011年,省委、省政府授予莆田市“文明城市”称号 莆田市委、市政府始终以提升城市文明程度和市民文明素质为目标,以城市建设为基础,以城市管理为重点,以市民素质为根本,持续推进文明城市创建工作,呈现出人兴业茂、社会文明的良好局面。持续开展莆仙戏现代文明小戏加演活动,普及道德规范,倡导文明新风,得到中央领导肯定,成为全国典型。广泛开展道德模范评选学习宣传,2013年,莆田张涵三兄弟被中宣部、中央文明办等授予“全国道德模范”称号。经过不懈努力,2011年12月首次荣获省委、省政府授予全省文明城市称号。 25 2012年,莆田市蝉联“全国文化体制改革工作先进地区”称号,文化事业产业硕果累累 在全省率先推进文化行政主体整合归并工作,先后完成广电体制改革、报业资源整合、文化市场综合执法、文艺院团及电影放映单位转企改制等工作。2011年和2012年,莆田市连续两年被中宣部等四部委评为“全国文化体制改革工作先进地区”荣誉称号。莆田市还荣获文化部表彰为国有文艺院团体制改革突出贡献地区”称号。 2001年,莆田市成功举办第五届中国摄影艺术节,并被中国摄影家协会授予“中国摄影之乡”荣誉称号。2001年,著名画家李耕作品《达摩》被北京故宫博物院收藏,这是近百年来福建画家作品首次被故宫博物院收藏。2001年莆仙戏《江上行》获第六届全国“映山红”戏剧节剧本一等奖、演出一等奖。2002年,《江上行》荣获第十五届曹禺戏剧文学奖,2003年获中宣部“五个一”工程入选作品奖,2004年获国家最高艺术奖文华剧目奖。2006年,国务院批准莆仙戏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2009年《春草闯堂》获文化部优秀保留剧目大奖。2011年、2013年莆仙戏《白兔记》、《目连救母》先后在巴黎中国地方戏曲节上获得最佳传统剧目奖。《两岸一家亲》入选“唱响中国”十大优秀歌曲,并荣获中宣部“五个一工程”优秀歌曲奖;电视连续剧《妈祖》在央视热播,获第29届中国电视剧飞天奖二等奖。2012年,莆田市文化产业增加值占GDP的8.9%,居全省第一。2013年,集友艺术框业有限公司获得第五届中国“文化企业30强”命名表彰,成为我省首家入选的文化企业。 26 2012年,省委、省政府确定莆田市为全省城乡一体化综合配套改革试点 2012年7月,省委、省政府出台《莆田市城乡一体化综合配套改革试验总体方案》,这是莆田市建市以来,省委、省政府为加快莆田发展出台的第一份重要的综合性文件,对推进莆田科学发展、跨越发展具有里程碑式的重大意义。莆田以“田园风光、都市生活”为主线,开展了“美丽莆田·幸福家园”试点建设等诸多行之有效的探索和实践,努力构建“形态田园化、生活城市化、福利均等化”的新型城乡。2013年,市委六届五次全会提出“山区学利农、海上建牧场”的思路,城乡一体化建设纵深推进。 27 2013年,莆田市荣获“全国绿化模范城市”称号 2007年11月,国家林业局授予湄洲岛“中国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基地”;2012年2月,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命名莆田市为“国家园林城市”;2013年,莆田市荣获“全国绿化模范城市”称号。全市现有省级自然保护区2处,湿地公园1处,国家森林公园1处、省级森林公园10处,授牌“森林人家”8处,逐步形成“城在林中、林在城中、城林相依”的绿化新格局。 28 2013年,莆田市在全省率先实现社会保障城乡并轨 2005年,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在荔城区试点,2007年底实现全市全覆盖,2008年实行全市统一的补偿方案,并试行门诊大病补偿,2009年在全省率先实施大病统筹补充补偿,实现在全省“四个第一”(参合率、即时结报率、大病补偿额、门诊补偿病种)。2008年,全面实施城镇居民医疗保险制度。2009年9月,荔城区作为全国10%试点县区之一开展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试点工作。2011年7月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覆盖全市,同时城镇居民养老保险在荔城、涵江、秀屿(含北岸、湄洲岛)启动。2013年莆田在全省率先分别实现城乡基本养老保险和城乡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并轨统一。 29 2013年,千人莆商大会在莆召开,莆商“精、勤、俭、孝”品格特点广为流传 莆田市在外莆商已有70多万人,流动党员1万多人。1995年市委在北京设立首个驻外党支部,至今已成立112个驻外党组织。1998年,莆田市在北京成立首个异地商会,目前已成立异地商会46个。多年来,市委、市政府大力实施“民资回归”工程,2003年,莆田市首次项目投资推介会在北京召开,掀起民资回归热潮。2013年2月,莆田市召开莆商回归创业大会,来自世界各地和国内千名莆商精英参加,莆商“谋事无中生有、做事脚踏实地、成事报效桑梓”广受赞誉,省长苏树林在大会上总结的莆商“精、勤、俭、孝”品格特点广为流传。莆商回归创业再谱新篇,再掀高潮。 30 2013年,莆田市列入国家“智慧城市”试点 2012年,莆田市实现城区20M带宽覆盖率达92%,建制村宽带普及率达100%,2013年列入国家“智慧城市”试点,标志着“数字莆田”提升为国家部委工程。在全省率先建成市、县两级互动的全程式网上审批和综合电子监察平台。全省第一个“数字城市地理空间框架公共服务平台”在莆推出,已在规划、国土、建设、公安、卫生、水利、交通等多领域发挥重要作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