讲述红墙背后的故事 涵江古厝为何那样红?
“东方廿五坎”是“小上海”另一处重要的“遗迹”
红砖红瓦地板砖都是当地生产的 东南网-海峡都市报4月16日讯(记者 黄凌燕 文/图 通讯员 贾国民)开栏的话悬山顶,燕尾脊,红瓦房,在莆仙地区,分布着大量具有莆仙特色的“红砖厝”。这种红砖厝是古建筑中的典范,自成一派风韵,是不可多得的文化遗产。前不久,本报跨年度评选“醉美八闽”完美收官,涵江红砖厝以投票第三的成绩入选“惊艳十佳”。 涵江古厝为何那样红?传统老民居为何会有西方元素?老涵江记忆中还有哪些消失的红楼精品?从今天起,本报推出系列报道《涵江红砖厝“小上海”的红楼梦》,带您走进涵江一座座“红楼”,讲述红墙背后的故事。 早在20年前,拥有不少美轮美奂的红砖厝的涵江就被称为“福建最漂亮的地方”。时隔20年,一场“为美丽福建喝彩‘醉美八闽·惊艳十佳”评选中,涵江红砖厝成为莆田唯一入选“醉美八闽”的风景。一生奋斗盖大厝的涵江人也许没想到,他们为光宗耀祖建起的红砖红瓦豪宅会成为涵江最具特色的民居。 小上海“遗迹”真不少 涵江塘北片区旧城改造项目工地,满地都是拆卸下来的建筑碎石。一座圆顶红砖楼连着一座尖顶外国钟楼依然耸立。因被列入文物保护单位,这座建于清末的天主教堂得以保留,成为福厦路涵江段沿线一道独特的风景线。 红砖楼是二层神甫楼,屋前有广阔的前廊,配上“绿斗”廊杆。连接着礼拜堂的钟楼高耸孤立,完全是欧洲哥特式建筑。记者了解到,鸦片战争时期,天主教就在涵江塘北山设天主堂。光绪三十六年,塘北山天主堂翻建,西班牙神甫霍士盖起这座长方形红砖木结构的神甫楼。 70多岁的程德鲁是涵江区首任文管办主任,对涵江红砖建筑有一定的研究。他说,这座天主堂是涵江“小上海”遗风,新中国成立前,这里长期住着外国的神甫和修女。 位于涵江楼下街的“东方廿五坎”是“小上海”另一处重要的“遗迹”。据了解,上世纪20年代,黄石遮浪的陈济泉三兄弟迁居涵江创业,以经营豆饼、洋油等生意发家致富,在交通便利的前林沟西岸建豪宅,同时又在前林沟东岸向前林、楼下购地6亩建起栈房货仓25片,俗称“东方廿五坎”。2008年,被公布为莆田市优秀近现代建筑。 在莆田22处优秀近现代建筑中,有13处位于涵江区,这一带被列为省级历史文化名城核心保护区。 |
- 2013-04-15涵江区延宁小区多年未拿产权证 小孩上学难
- 2013-04-15涵江公安分局李海东 16年无间断无偿献血
- 2013-04-12我从夕阳中看到的 蒲田涵江红砖瓦房 古华古风老街人
- 2013-04-12莆田涵江一老翁五年定期存款 变保单无法兑
- 2013-04-11进城务工潮引发种粮难题 莆田涵江“托田所”走俏
- 2013-04-10莆田涵江区两夫妻装扮顾客 合伙盗窃海鲜被逮捕
- 2013-04-09涵江实现维权网络全覆盖 消费纠纷不出村
- 2013-04-09涵江推进城乡福利均等化 农民可申购经济适用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