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您所在的位置:东南网 > 莆田新闻 > 正文 |
“店仔头古街”沿线建筑,都按照莆田传统民居古厝设计 吴公庙得到原样保护 东南网9月5日讯(海峡都市报记者 陈晋 李伟强 马俊杰 文/图)二十多年前,延寿桥还是绶溪上的一道飞虹,行人商贾南来北往,好不热闹;在延寿村百姓眼中,延寿桥不仅仅是通行要道,更承载了当地几代人的记忆。村民挑着扁担,走过石桥,到店仔头码头乘船,一路畅游至涵江做生意,来来往往,为这座城留下了商贸繁华的烙印。 现在,当绶溪公园改造进行得如火如荼时,延寿桥仍独赋古韵,悄然藏身荔林深处,留给后人难以忘怀的乡愁。 挑扁担走古桥 店仔头老街证兴衰 “30年前,这座桥曾是村民出行到绶溪对岸的唯一通道。”提起延寿桥的历史,延寿村村民李老伯感触甚多,今年60多岁的他依旧像往常一样,每天都要来到延寿桥上坐坐。 李老伯告诉记者,过去村民都挑着扁担,穿梭在延寿桥上,从离桥不远处的店仔头码头乘船北上,顺着绶溪来到涵江。“当年的涵江曾是‘东方威尼斯’,商贸繁华,做生意的人特多,有的货船也会顺着城涵河道来到绶溪。”李老伯说,到了上世纪80年代,陆路交通逐渐完善,乘船出行的越来越少,村民也陆陆续续外出打工,以往挑扁担、走古桥的情景渐渐被人淡忘。 提起店仔头码头,不得不说到这里盛极一时的古街——店仔头古街。昨日,记者来到这条古街,老村民李老先生介绍,店仔头古街现今仍有十多间老店铺,但部分已成为住房,远不及当年的繁荣。 “过去很多货物都会在店仔头码头装卸,因此附近陆续开设了很多小商铺,有京果食什、纱布、面食饼店、水产、箩筐、酱油豆腐作坊、铁器农具等。”李老先生说,从宋朝开始一直到抗战时期,店仔头码头来往船只密集,商旅顾客络绎不绝。 1958年8月因一场特大水灾,古街被毁。如今,这里拟建绶溪公园的文化、娱乐商圈,形成惠及周边各个社区的活动场所。 |
相关阅读:
![]() |
![]() |
![]() |
![]() |
打印 | 收藏 | 发给好友 【字号 大 中 小】 |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 许可证号:1310572 《中国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自律公约》
主办:福建日报报业集团 未经许可不得建立镜像 |
||
![]() |